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唤醒孩子的思维

(2012-06-12 09:24:45)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智慧行囊

教师要唤醒孩子的思维

“我喜欢课堂,当孩子们蹙着眉头静静地思考,一下子如泉涌般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的时候,让人兴奋,也让人享受,因为我看到孩子们的智慧在这里增长,思维在这里生发……”

已经成为校长的孙明没有脱离她喜爱的课堂,依然享受着和孩子们共同经历学习、交流、思考时那份特有的幸福和快乐。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老师在她二十年的教学中努力去唤醒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启迪孩子的智慧。这是她作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关怀。

“探询问题的源头,鼓励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会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只会等着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的敏感性也会随之退化。孙老师常提起史宁中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要帮助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从头”思考,意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她让学生从开始就成为问题的参与者,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现象你会联想到什么问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这是她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

比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孙老师不急于让孩子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或是想办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获取公式。她指着平行四边形,让孩子们猜想,它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讲“最小公倍数”,她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想了解有关最小公倍数的什么问题……

即使在课外她也注重鼓励学生提问。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会随时随地结合自然现象、身边小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正式她对孩子们的充分尊重、信任和期待,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她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提问题要在未知处、想知处、理解对比处、内容的关键处、事物的联系处。当某位学生提出问题后,她会及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她常说:“只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会从学生身上看到智慧的火花。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能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迁移到解决其它问题上,思维才真正提升。”

修订后的课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现在简称“四基”。因此,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思维,将各种经验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解决其它问题上,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一种能力。经常有些孩子在老师刚刚讲解过题目或方法后,再做相似的问题时依旧觉得困难,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相互联系,构建优良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她常常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今天你学习的方法在以前哪里用过?今后可能用到什么地方。”“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方法?”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迁移”。所以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学生的原有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将其激活,用于新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应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不能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要善于变换角度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总结思考的经验,这就是在积累智慧。”

记得孙老师在一节数学课上曾经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沿着正方形场地的四边等距离的在每边插6面彩旗,(4个角上也要插旗),场地一周能插多少个面旗?”

话音没落,下面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24面。”有的学生还笑着说:“这问题也太简单了吧?”听到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孙老师笑了:大家都认为是24面吗?”

沉寂了片刻,一个男孩子慢慢地举起来了。孙老师一看,说道:“不错!终于有人有了不同的意见!我就是喜欢爱思考的学生!来,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准你的想法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呢!”
  “我认为应该是20面旗。”这个声音立刻让其他孩子蹙起了小眉头。
  “说说理由。”孙老师向他投来鼓励的目光。

“如果是24面,那角上那4面旗就算重了。”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的思维被那个男孩的话激活了,各种议论声、质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接下来,她和孩子们一起画图,一起数。孩子们终于发现,原来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这类“环形植树”问题是不行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孙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她语重心长地问道:“孩子们想想,我们刚才的思考方法出现了什么问题?”

……

看似简单的一段教学,孙老师却巧妙地让学生经历了走出思维定势的一种体验;看似平常的话语,却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平时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运用某些模式化的思想去解决新问题,这样的益处是简便快速,但是也有弊端,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制约而走入误区。孙老师常说:“要突破固有思维定势的影响,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一个新问题要明辨慎思;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其他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思考过程的经验,这就是在积累智慧拥有智慧一定拥有更多的知识。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思考’,更要‘和学生一起思考’。”

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一味地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像一位先知者,等待“宣判”学生思考之后的结果。其实,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思考,和学生在一起讨论”。孙明这样说:“我很喜欢和学生一起去思考问题,课堂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带着一群爱思考的孩子共同思考。当学生的思想慢慢地被打开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当我和学生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少用命令的语言,以引导者或助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不懂就问,虚心向学生请教,和学生一起思考,并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在思考方面,教师要作好表率,才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成为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学生。”

是的,当老师在课堂上用心思考的时候,学生会受到感染,被吸引进来,和老师一起思考!这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师思,所以学生思;教师的思,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孙明老师的教育思想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思考和启迪……

她为我们展现了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间有着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的交流……

她培养了理想的学生——自信、进取,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和思想的学生……

她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智慧,她用无限的智慧启迪学生的人生,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