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2009-11-22 14:15:58)
标签:
教学实录点评杂谈 |
分类: 精品课堂 |
一、以“节能减排”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
师:这是3月21日下午我们学校组织的“节能减排”环保启动仪式的活动情境。
师:这就是我们班两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节假日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师:从这幅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啊?
师:这两个小组哪组同学的表现在这项活动中更好一些?
师: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评判出结果吗?这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平均数。
二、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初步理解平均数。
(一)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我们先来看甲组。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乙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老师用小方块代替矿泉水瓶
师:接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得每一摞小方块的数量变得同样多呢?
师:你们都是怎么做的?
我们给这种移动的过程起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
调整后的这个6就是乙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利用计算的方法再次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知道了乙组平均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我们来看屏幕。两组算式对比
师:求出的乙组平均每人收集6个矿泉水瓶表示什么?
师: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哪组同学的表现更好一些呢?
二、加深理解,比较两组的平均身高
师:看图估计一下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更高一些呢?
师:要想知道到底哪组同学们的平均身高高,我们怎么办
师:估一估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师:那刚才谁猜的准呀?我们来算一算好吗?
师:那刚才谁估计的更接近呢!
师:那另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呢?先估一估再算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组同学,哪组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更高一些呢?
三、拓展应用巩固平均数的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实在是太出色了,真了不起。想不想再接受一下挑战,帮老师解决点问题!
1、求平均数
2、调查活动
师:你每周大约要浪费多少张A4大小的书写用纸?
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小组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则信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这次它又遇到麻烦了。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平均数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统计分析之中,那么课后,我们可以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平均数,好吗?
评析:
下面我针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材中是以收集的矿泉水瓶为例题进行教学的。我们团队在备课时觉得,这个情境很好,从环保方面入课,既新颖又有教育意义。正好我们团队的丹杰老师所在学校参加了省“节能减排”活动,我们就有效地利用了这个资源,通过生动的音像资料导入,让学生一下子就走进这一个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情境中,从导入到例题到最后的一个练习,都紧紧围绕“节能环保”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大家也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这是一节充分体现知识结构分明,层层递进的课堂
(1)新授层次分明
我们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两个环保小组哪组的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表现的更好”导入本课。两个组的对比是多次利用的。
在多次试讲中我们发现,学生容易将“平均数”和“平均分得的结果”相混淆。这两个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而“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的虚拟的数量。所以我们设计了两组列式的对比,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的方法来学习平均数,更容易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渗透对应思想。
我们团队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统计中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比较上,而不是以往的放在频繁计算上。所以接下来,自然引入刚才两个小组同学的身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中,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由表及里,已经达到了我们设计的水平。
(2)练习层次分明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小判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加深了理解,而且体现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小调查”体现了统计中的平均数,由数据的搜集、整理开始,到求平均数并进行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这种应用练习的设计,注意了趣味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相应的数据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亲切,体会到了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升华了主题。
3、这是一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的课堂
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学习统计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以往我们多把平均数定位在应用题教学上。只注重对于求法的学习上。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平均数被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我们团队在这里展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诠释。即使信息的呈现方式,我们都力图改变以往单一的形式,本节课呈现方式有文字、有表格还有统计图,形式新颖活泼。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体现了“做数学”这一新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知识与技能目标扎实、真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新,教学理念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教师真诚、真挚,学生真实、真切。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