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楂树之恋》静秋的真实与虚假

(2010-08-07 08:45:57)
标签:

水军原创

山楂树之恋

静秋

老三

文化

分类: 且听风吟

http://s15/bmiddle/5f9c1dbeg8d31206b89fe&690电影《山楂树之恋》静秋剧照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爱情长篇小说。我捧着这部小说读的时候,确实被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感动哭了好几回,看到小说要结束,老三弥留之际,静秋去看他,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又一次流了很多的泪水。这个爱情故事,能感动人的地方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这种真实的感情,在凄美的爱情下打动了读者。掩卷闭目,静秋一直在老三耳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的话还在我的耳边响起。

故事里的静秋,不仅漂亮,而且聪明,聪明到几乎为“神人”。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不论当时的环境怎么样,静秋能被学校选中,去参加编辑新教材,就说明了聪明,作文好,因为艾米后面接着写道:“跟静秋一起被选中的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都是平时作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静秋语文的理解能力比别人强,连同学写的情信,都请她过目把关。

静秋还会拉手风琴,虽然小说说她拉的不怎么样,但总可以“给各班的节目伴奏”。

静秋是织毛衣的好手,还是裁缝师。“江老师就把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介绍来给静秋做衣服。那些同事朋友星期天上午到江老师家来,静秋为她们度身定做,现量现裁现缝,几个小时就把衣服做好了,烫好了,扣眼锁好了,扣子也钉好了,江老师的同事就可以穿上回家了,真正的立等可取。”

除此之外,静秋还是体育高手,学校的排球队和乒乓球队都少不了她。有一次市乒乓球赛,她要不是听汪老师的话,让同校的“6+23”同学赢,她完全可以拿到市里的冠军。

我相信静秋的聪明,但是,我怀疑这种聪明是为了塑造一个更聪明的静秋,这种聪明就变得虚假了,变成为聪明而聪明,反而削弱了静秋的真实性。可以看出,艾米是在塑造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德”我就不多说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见静秋比一般人品德高尚,心地更善良。

这样,仅仅裁缝这件事,我们就有理由问,静秋是从何处学会裁缝的?我们知道,想要学会这门技术,需要反复的实践,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不是拿着一件衣服比划,就可以学会的。在那个年代,会做裁缝的,就有饭吃,一般的裁缝师傅,是不会轻易教外人的。从静秋家里的实际情况来看,她妈妈没教她,像她这么小的年龄,裁缝店的师傅不可能教她,就是她要学,在那个年代,也得做三年学徒。她在江老师家,只是借用江老师的缝纫机,江老师也不是裁缝师。

那么,谁是裁缝师傅?裁缝师傅只有艾米自己了。艾米想要塑造一个“德、智、体”出类拔萃的静秋,就让她不仅会织毛衣,还会裁缝衣服,以至后来老三买了一块像山楂树花颜色的布料给静秋,让静秋晚上做好,第二天穿给他看。

艾米是一个不错的小说家,但她还是忽略了小说真实环境下的人物细节的真实性。《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背景是文革中期,老三受到的教育是文革前,而静秋是在文革期间读完高中的。老三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以至于作家苏童都惊呼“老三太完美了”。老三不仅聪明,长得英俊,而且有才气,他对人热情,是一个活“雷锋”,免费帮助别人修钢笔、手表等。如果说他有缺点,那就是他为了静秋,敢去跟别人打架。其实,这也不是缺点,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拿刀子和人拼命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老三的家庭背景,可以让我们感觉书中的老三是真实的。和老三相同,静秋也是一个完美的人物。男女主角,是一对无暇玉璧。

可是静秋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在那样的一个贫穷年代,让我们感觉书中的静秋聪明过了头,有些不真实。

看完全书,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还不到十八岁的女孩,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的人,能做到像艾米笔下静秋的聪明。长林去她家一看,“静秋家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桌子是学校的旧课桌,凳子是学生用过的旧凳子,床事学校的长板凳上架着几块木板。床上的床单被子倒是洗得干干净净,但也都补过了。吃饭的碗就放在一个旧脸盆里,砧板是一块课桌面改的。”

连长林都吭了半天,说:“你家怎么比我们山里人家还穷。”

这样的家庭环境,静秋怎么去学裁缝?拿着样板衣服比划就会做出令江老师及江老师的同事朋友等满意的衣服,真的让人很难想象相信。

真实的静秋是聪明的,是读书聪明。故事尾声说静秋在老三去世后十年,考上了L大英文系的硕士研究生。二十年后,静秋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三十年后,静秋已经任教于美国的一所大学。这里面也有时代的原因,除了静秋本身的素质外,她碰上了恢复高考的好时代,她才有可能继续深造。

那么,艾米为什么要让她笔下的静秋这样聪明,这样出类拔萃,无所不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女主角,博得更多读者的同情,留下眼泪。爱情故事如果只是纯情,凄美,这是不够的,女主角还必须漂亮、聪慧,才能让人看了更加惋惜。中国留下的女人故事,几乎都是美女故事,像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等,首先是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才有她们的故事流传千古。艾米笔下的静秋,虽然算不上绝世大美女,但身材相貌,也让好多男人看了心动。艾米的笔,主要描绘了静秋的聪明。

静秋会拉手风琴,会打毛线衣,会裁缝,读书成绩也优秀,还看过一些老三送给他的外国文学名著,不仅学农,还学工,学医等,她不是书呆子,因此,我们很难理解她对性知识的无知到了一种几乎白痴的地步。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就是静秋对性知识的懵懂和由此引发的一连串联想与误会,艾米浓墨重彩地多章节叙述了这些。老三与静秋最后一次见面更是让人唏嘘。老三失踪后,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玩弄女性的人,于是认定老三是个“花花公子”。直到女伴魏玲来找她帮忙,她才知道错怪了老三,但这时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她没能在老三身边陪他度过最后的岁月。把静秋的“无知”完全当做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和她的聪明有所矛盾。

性是一切动物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民间有句话:叫做什么都要人教,唯有男女上床睡觉不用人教。如果要人教的,那就是傻子了。人类在还没有发明语言的时候,我想性也是没人教授的,就是有了语言以后,很长时间也不可能传授。那么,人类是如何传宗接代发展到现在的?人类的爱情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情感,其内涵实际上从来没有变过。《山楂树之恋》太多有关静秋对性的无知,加上她的聪明,这样两个相反的命题,就大大削弱了静秋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如果一面强调静秋对性知识的无知,那是特殊年代造成的,我觉得小说静秋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就要打折扣,也让这部小说失色不少。

可以说,《山楂树之恋》纯情的爱情故事,是靠一个聪明且对性无知、压抑、扭曲的女主角来完成的。艾米只有这样叙述,才难够说明老三和静秋在K县医院护士房间一起光着身子睡觉的那个夜晚,如果没有前面对静秋性无知的铺垫,就很难说明静秋最后的那个夜晚的行为。相比之下,老三却可以让多数人理解。他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绝症,不久将离开人世,他不愿自己爱的人受到伤害,他要把她完整地留给今后的他。难怪苏童都说老三是“堪称中国情圣”!

 

【本文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8-10/4027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