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难,魔咒还是怪圈?

(2010-04-01 12:33:18)
标签:

杂谈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事故后,“有关方面”为了掩盖问题,逃避责任,缓报、瞒报成了他们本能的选择,如果仅仅通过“有关方面”来获得信息,政府知晓的情况要少的可怜,要么严重失真,有时甚至一无所知。

这是一起被隐蔽了的矿难事故,然而,由于事故责任人的及时“善后”处理,使得本该受到法律制裁的黑心矿主仍然逍遥法外。不仅如此,该矿至今仍然日夜不停的在加紧生产。

揭开靖远矿难真相

这是一起至今都被掩盖着的矿难事故。

222,对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升乡东升村流土崖社的牟增正家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年过四十的他在刚刚过完春节就去了离家不太远的小煤窑东利煤矿打工,本想通过打工为正在上高中的两个女儿和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儿子筹点学费。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矿难背后的矿难

    35,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一煤矿发生低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事故发生后,省市有关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处理,本报记者也随即驱车事故现场对这起煤矿事故进行采访调查。在采访调查中记者的得知一个意外情况,就在这起矿难发生前不久,距离白银平川区不远的王家山煤矿附近也发生过一起同样的煤矿事故。与这起矿难事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事故发生后,没有受到当地管理部门的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不但至今逍遥法外,而且该煤矿仍然正常生产。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私了”或已经被摆平了。

    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告诉记者:这里发生矿难是常有的事,通常情况下,如果那一家矿上死了一两个人,一般都会私下解决,根据当地人还是外地人的不同而给予不同数额的赔偿。这位出租车司机还说,如果一次事故死伤4人以上,基本都会按程序上报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因为这种情况瞒也瞒不住的。

    据了解,在王家山国有煤矿周边地区,聚集了由当地人开办的许多小煤窑,而象这样的煤矿事故经常发生,在当地人看来,已经见怪不怪了。而矿难发生后,以“私了”这种形式来解决,在当地人眼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矿难,其处理结果却有如此的不同,甚至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毫不知情。难道仅仅因为事故死亡人数的多少就可以瞒天过海,甚至可以免责?为此,记者对这起矿难事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完美的“善后”处理

    车子在光秃秃的黄土包中间穿行,时令虽然已经到了阳春三月的天气,但这里仍然寸草未生,给人满目荒凉的感觉。和这里的荒凉一样,你很难想到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其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的煤矿贮量,这也是许多当地人之所以竟相采挖的真实原因。靖远东利煤矿就是这众多小型煤矿中的一个,而这起被当地人视为同样“小型”的矿难就发生在这个煤矿。

    没有人知道这起矿难是怎么发生的。

    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该矿负责人积极进行善后处理,在与死者所在村委会的沟通和协调下,经过村里一些“说话人”做主,最终以24.8万元的赔偿金额了结了这起矿难事故。考虑到死者家庭的实际困难,由该煤矿再付给死者家属10吨煤的补偿。处理同时要求死者家属保证不准反悔或采取任何法律手段。这种说法,在记者采访死者家属时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这起矿难事故,当地人给予少有的沉默,这也给这次调查带来预料中的困难。一位正在田间春播的当地姓火的农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后山一位姓牟的人在附近煤矿干活被压死了,听说赔了不少钱,但是多少不太清楚。”他同时感叹,“肯定比公家要赔的多呢!”另一位姓魏的村民在多次证实记者的“真实”来意后,停下手中的农活蹲在地头和记者拉起了家常,他告诉记者,人不能太贪心,作为矿工,人家煤矿又不是请你去干活的,所以出了事故,不能一味的责怪矿上。在这位当地农民看来,矿难是一种自然灾害,不可抗拒,自己应该认命。

在这种观念和认识的前提下,一起本应该在当地来说震动不小的矿难,就象天空偶尔掠过的大雁,不留一点痕迹。

“私了”背后仍有隐情

    “给一百万又有什么用处?钱能换回我们人的命吗?”在记者一番劝说和开导下,矿难受害者的妻子声泪俱下。随着记者走访调查的深入,和当地农民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死者的妻子贾女士对于这样的“善后”解决并不是情愿的。她告诉记者,她们家一共有五口人,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年纪刚刚过了20的儿子在兰州上大学,两个女儿在当地上高中,家中并不是十分宽余。丈夫牟增正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和顶梁柱。

    贾女士女士说,事故发生后,东利煤矿的负责人约了东升村寇组长来到家里,商量如何处理善后事宜,遭遇意外打击的贾女士只有在村上人的主事下草草解决了此事。她说,本来她不想再提起这件令他伤心的事情,然而,事情却并不象她想的这样,“224,人刚刚安葬完毕,东利煤矿的负责人就派人来索要死者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在不明白缘由的贾女士一再的追问下,来人告知:死者身前在矿上买了保险,需要去保险公司办理有关手续。作为死者家属,令他们疑惑的是,自己的人的保险怎么又能被矿上所占有,如果说矿难带给死者家数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无尽的伤痛的话,那么再多的赔付都抹不平他们内心的伤痕。可对于煤矿来说,在经济丝毫未损的情况下,不但一分钱的的损失都没有,而且这种“私了”还逃脱了应负的法律责任。带着这个疑问,贾女士与负责人进行了交涉。得到的答复是,“你们即使不给身份证我们也能领到保险公司的赔付。

隐瞒不报考验政府监管

    应该说,煤矿发生事故,应及时按程序逐级报告。然而,由于当事人的隐瞒,这起事故责任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而且煤矿还照样开采。而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沉默。面对死亡,人们的默然难道只是对当地矿难的一种习惯?

    一位曾经“死里逃生”的矿工向记者私下透露,对于一些个体小煤窑的矿难,有关方面并不是不知情,但在黑心矿主的金钱利诱下,许多矿难都被隐瞒了。记者在靖远煤矿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矿长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的矿是很安全的,至于有极个别煤矿发生矿难也是很正常的,哪个煤矿不死人呢?

国家对煤矿安全有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政策。由于一些小煤窑处于偏僻的村镇,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发生矿难,就成为煤矿经营者们通常采用的手段。新一届中央政府力倡以人为本的执政原则,而出了事故后进行隐瞒恰恰是与这一原则相悖的。应该问一问: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有些矿主总是喜欢隐瞒与封锁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