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永远的心伤
(2009-10-07 10:05:46)
标签:
诺奖情结华人失落噱头李天琪杂谈 |
分类: 新闻观察 |
这几天,对于那些中国顶级的科学院士们来说,又是一个心伤难堪的时间。因为这几天,正是每年一度的诺奖公布的日子。
今年国内呼声最高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随着物理化学奖的公布,那些对诺奖有着浓厚情结的国人又失望了一回。
获不了诺奖,不谈也行。可偏偏在物理奖的公布名单里,又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来,惹得又是一地鸡毛。
他就是刚刚获得2009年度诺奖的华人科学家高锟。
咱不要那么虚伪,首先得承认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诺奖情结的,尤其是当某一位华人科学家获了奖之后,总会感叹一番,先是拍拍手,然后就是跺跺脚,呼天抢地,五味杂陈。
但是,自从1998年华人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就鲜见华人再涉足这个领域,盛嚣尘之下,安静了一段时间。
时隔十年,这种本能的遗忘,在2008年再次被打破。2008年 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揭开了这个心伤的结疤,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噱头,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有着导弹之父头衔的钱学森的堂侄。
熟谙国人心理和精于炒作的大小媒体,一拥而上,大狗叫,小狗唤,好不热闹。有趣的是,当一些好事的记者问及钱永健的成就对于一个中国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这无异于掴了中国人一巴掌。其实,这是当事记者的断章取义,并不是完整的版本,他的原话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面对记者比较严谨的回答,实事求是而已,但喜欢牵强附会,搞关系的国人来说,却对小钱的这种回答曲解误会了,被披上了一件“爱国贼”的时髦外衣。不仅如此,老钱也说了,我们多年都没有联系过。那种淡然,让多少津津乐道的人惆怅和失落啊!
我理解,按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钱永健应该是面对记者的镜头忆苦思甜,大啖他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深挖自己的祖宗八代,并且有老钱在国内遥相呼应,非这样不能解国人对诺奖的不了情结。然而没有,当事人的淡然和平静,让围观者无趣。
闹剧收场,一地鸡毛。
今年又一位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这一荣耀,而且当事者在上海出生,1996年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些都是好噱头。不知又能闹出什么动静。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