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截取生活横断面

(2019-11-02 15:33:23)
标签:

教育

分类: 写作方法

 第三节  截取生活横断面

一、作文存在问题:

案例:有你在,灯亮着

悦耳的铃声回荡在清晨的校园里,我一边手忙脚乱的翻书包,一边用不太友善的声音问道:“下节课上什么?”“数学”。回答我的是同桌,一个矮小瘦弱的男生,戴眼镜,学习不差……“我的书呢?”我找不到我的书了,我急得出了汗。……“要不先看我的吧!”同桌和蔼地说。……下课了,我反复找我的数学。……晚上又回家找,终于找到了……

案例:目光

那便是炽热的夏知了不停在树上聒噪我正惬意地享受西瓜,头一转,无意中看到狗头可怜帖在门上的小花……几分钟后,我便脸趴着作业本上,仰天长啸。算了,先逗逗狗放松下。我看向脚底的小花,它正专心咬着什么,线头被扯了一地。这不是妈妈的十字绣吗?我看着那被扯得七上八下的线头,想到妈妈生气的后果,打了个寒颤。 

母亲很早就下班了,问:“你是折迁还是弄装修啊,把它弄成这样?”我猛抬头,跌进母亲那如潭水般深的眸子,又蓦然垂下……我两次抬起头,撞到母亲那柔软如云朵的眸子里去,这目光是如此醉人,仿佛蜜糖似的,只见两个弯弯的月牙儿。目光充满着慈爱,还带着浩如星海的期望,和淡淡的自豪。恍如触碰到烫滚的岩石般。

……这是爱的目光。

问题在哪?选材剪材上主次不分;叙述描写上重点不突出;中心表达上主旨不能得到准确集中的表达

二、“截取生活横断面”

(一)案例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截取生活横断面”

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冲突,一个情节,通过精描细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横断面,其实是一个浓缩的结构,如同开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大千世界。

 

(二)如何“截取生活横断面”

1.去粗取精

顾名思义就是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最能体现写作意图,最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的片断、场面、情节等,而略写甚至不写那些无关的内容。

如上文,没有写司马迁获罪的过程,而重点写受宫刑前夜对生与死的选择。

选取生活的横断面,要学会掐头去尾,不要交代的太多。

这里,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

2.”放大

 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及其它表现手法来重点写所选取的横断面,对它进行仔细的定格与发挥。想一想,《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司马迁受宫刑前夜对生与死的选择。

下面介绍一个放大面的模式-------场景+细节+抒情

案例四:《工地暮色》:

夕阳西下。刚刚耸起的楼房映在柔和的暮色里。层层脚手架,坚定地扶持着这新生的的建筑。几个黑色的小点儿在脚手架上缓缓下移,渐渐变大,长成模糊而高大的身影。

砖垛,只是一些半块砖了,微微映出点红的韵味,杂乱地散落在高楼的脚下。满身泥浆的搅拌机,息歇了一天的喧嚣,静静地立在那儿,安详,自得。散乱堆放的成袋水泥,有几袋已经撕裂了,牛皮纸翻卷着,从破口里流出灰色的粉末,似乎与近前面目全非的搅拌机挺合得来……一辆小铁车,碾过这纷乱的场地,留下一沟深深的辙印。紧跟着的是一双大脚,套着张了口的胶鞋,踩着这辙印大踏步向前走去。辙印来自简单的棚屋,简单的砖块砌起来的,简单的苇草铺遮的。那是宿舍,也是餐厅。此时,偶尔的笑声使小屋活了。

小屋孕育了高楼。高楼与小屋一同溶进这茫茫的暮色里.

结合上面的文字,场景就是工地,细节就是“砖垛”、“一双大脚”等,抒情就是“小屋孕育了高楼”。

案例五: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体会其中场景+细节+抒情: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3.三定穿插

三定,就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事件。要求在其中进行必要的穿插。

定时间,就是把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较短的当下,再用回忆、心理、对话等方式,将过往或将来穿插进当下。

定地点,指故事主体情节的发生地点只有一个,而把涉及的其它地点穿插在主体情节的地点之中。

定事件,指当下发生的只有一件,甚至只有一个片断,其它故事穿插在主体事件之中。

提醒大家在每个段落的开头,不要像原来写文章一样,写“吃过早饭”,“下自习了”,“下课了”,“上小学的时候”,“上了高中”等等。段落的开头一定要突出你这个自然段的核心,像“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吧!”这样的语句,就很好。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符合“”的要求吗?

 

4.1+1+1=记叙文”

1+1+1=记叙文”。 

1”是指一个典型事例,三个“1”,就是选择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1”可以是一个人物的三个典型事例,也可以是三个人物的一个典型事例。

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文章从结构上看,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平行式,一是递进式。平行式,如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平行写了母亲六件事;递进式呢,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也写了三件事:“奔丧+买橘子+书信”,但线索是一个“背影”,感情及结构上是层进的。就是说“1+1+ 1”这种形式,可以是并行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当然也不要把“三”绝对化,“三”不仅限于三件事,两件也可以,三件以上也可以。

三:训练

“目光 ”为题目,运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法,再选材剪材写一个或几个更集中,更具魅力“生活的横断面”。

 

四、课后阅读

  案例

题目:苹果之父乔布思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平凡之路

“你该去看看书了!”妈妈路过我的房门,一如既往地对我说。结果被我一如既往地“好,知道了!”应付敷衍。    

    看书?嘁,难得一个阳光绚烂的早晨,怎可让无趣的书扫了兴?我捧起手机在床上翻了个身。将动态刷了两遍后仍兴趣不高,我打开了土豆视频。咦?朴树复出后的独家专访?脑海里立刻回想起那首《平凡之路》,那种历尽沧桑最终洗尽铅华的质朴之声,如他的名字般,平凡,却充满智慧,与《生如夏花》的风格截然不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满怀好奇,我点开了视频。    

     朴树住在一栋清净的小别墅,房前有一片小草坪,房后有个小园子。但这都是他租的。当主持人问他这十年来都在做什么时,他说他起初几年同以前一样,每天与“兄弟”们吃喝“混”。但有一天他发现他过得很无趣,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后来,他去看了些中医的书,心就慢慢静下来,在中医内在的道法里学到了很多,便不在出门,成了“宅男”了。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仰躺的床上,好像是的。如今的我在闲暇之余铺在网络、手机之上,虽不像他有灯红酒绿的生活,但我真的好茫然。每天时间排的很满,可睡前什么内容也回忆的含糊不清,甚至冒出“不如小学时”的念头。       

    “不如小学时?”我曾经多么热爱读书。曾因偶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句子而去花大把的时间公正抄写多少遍《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如今呢?除了题目以外,只依稀记得“结发受长生”的句子,之后是什么呢?我一脸茫然。      

    我茫然得盯着天花板,手上的手机已自动黑屏。不能在这般下去了,没有思想,因物而烦躁的我,如同行尸走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充满了狂热和声音,里面空无一物。”     

    就着冬日难得的一米阳光,我将手机关了机,坐在书桌前,或许,花大半的时间去静静得研读,甚至盯着窗外发一下午呆也不错。起码我的思想能过飞得很远,不似我的躯体被禁锢在这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大“牢笼”中。既然“苹果之父”乔布斯愿用他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一下午,那我将用我所有的“苹果”去换一下——在万顷麦田之中,那位白发长须老人好像是金色的!  

    噢!我突然想起来了,“结发受长生”下一句是“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