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孝子培养原创育儿 |
分类: 育儿 |
近来,“孝”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或许是因为一些儿女“不孝”父母个案以及面临“社会老年化”问题等原因引发社会的“孝道弱化焦虑”;或许是对“学生集体给父母亲洗脚”、“百万孝子培养工程”、“大学自主招生,将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能否获得推荐的一项指标”等事件的质疑;也或许是对当代之“孝”的认识和理解的困惑等等。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拜金思想”泛滥。有人提出弘扬“弱化的孝道”,对中国古代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为新时期道德、家庭伦理、社会文化建设之所用,相信多数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不过落到实处,对“为何要培养孝子”、“孝子如何培养”等等问题上,父母亲们依然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甚至有比较大的分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个人觉得,父母亲们关于“培养孝子”,不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孝”与父母子女的人格平等、家庭民主有何关系?是否冲突?
现代社会提倡民主、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孩子在接受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这种社会主流思想。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孝敬”,原则上是应该建立在“家庭民主”和“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作为父母亲,如何较好地把握这个尺度培养孩子的“孝”,值得思考。
二、父母要求孩子要“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父母渴求子女的“孝”原因有三个方面:1、还是一种不放心、不放手的溺爱,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经验”对子女有利,生怕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旦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孩子“不孝”;2、一种“爱的付出”后的被认可,这里面多少也掺杂一点人之常情的“私心”,认为子女的“感恩”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3、父母亲逐渐老化,一种对自己身体、各方面能力下降的无奈,或者随着子女长大离开父母“各奔前程”的“孤独失落感”,令父母亲更加重视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生怕被自己辛辛苦苦培养成人的孩子冷落。
三、培养孝子究竟的父母的“私心”,还是孩子成长过程必须具备“孝”的道德修养?
如果说“孝”从“主观动力”上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那么,“孝”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呢?或者说,“不孝”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成材或者道德就一定败坏呢?显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何为“孝”、何为“不孝”真是各家的认识、情况各有不同,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举个典型例子,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项对社会有利的事业远离父母,父母亲生病了,甚至过世了都未能在跟前照顾伺候,从家庭关系角度看,这孩子是未尽到“孝道”,但是,却不能不认为这个孩子是个“道德缺陷”的人。
四、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性何在?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做到怎样了就为之“孝子”?
通过两性结合繁衍后代,这是生命本能。人之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们生儿育女更多地具有直接目的性。其实,多数父母生、养孩子,只是爱、付出和责任,并没有想到要孩子的“回报”,因为父母亲的爱是最伟大和无私的。至于对孩子怎样对待自己,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底线”。不少人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孝顺”,而并没有要求子女给予自己什么或者是要孩子“养老”、“防老”。
五、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的?自己是如何处理父母亲与自己的爱情、家庭、事业、孩子的关系的?
http://s1/middle/5f9a3871gb1ad946dccc0&690
http://s7/middle/5f9a3871gb1ad9527b11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