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5f9a3871gb0c98c20c08a&690
困惑之一:“撑腰体”源于出现在2011年9月21日一条微博:
“北大副校长: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时隔一个月后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的版本,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
有专家说,“撑腰体”的突然爆红是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看到跌倒老人无人敢扶的事件,社会的不安与冷漠不断积累,直至广东佛山“路人不救小悦悦”事件的惨剧。这一系列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内在的联系。
如果接受这一说法的话,“撑腰体”的爆红似乎基于“路人不救小悦悦”事件后特定的“语境”。
不过,“路人不救小悦悦”的事件报道之后,许多人第一时间的感觉是震惊、痛心甚至连作为“人”的“羞愧”“自责”感都有,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而“撑腰体”“后续版本”的创作者们,此时还有如此的“文学闲情”,针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这个问题演绎一段段近乎“娱乐”性质的“遣词造句”,令人困惑。尽管不排除出于良好的动机,但始终让人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困惑之二:针对“跌倒老人该不该去扶”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撑腰体”似乎一开始便强调对“被扶老人”的不信任。“他要是讹你”、“法律”、“赔偿”等冷冰冰之词,是否有片面夸大“搀扶困境”之嫌疑?看到老人摔倒扶起,本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何以像去完成一件风险极大的工作,非得大家“撑腰”不可。扶跌倒老人真有如此的“难”和“伤不起”吗?是的,现实中,不断有有那么一些“扶老人反被诬”的例子报道,但是,以全国13亿人口之众,每天会有多少老人“不慎跌倒”,每天有多少老人“跌倒被扶起”?相信是很平常可见的事情吧!其中又有几个老人或者其家属“讹诈”了?不知是否做过统计?相信应该是极少数吧。如果以极小概率事件作为“激励做好事”的“撑腰”教案,难免有让人觉得,“一开始就把扶人者和被扶者置于对立面”和哗众炒作之嫌。
困惑之三:“撑腰体”以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版本为标志,似乎热烙于高校校园同样让人有些困惑。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相信老师、家长对小朋友助人为乐行为是少不了“撑腰”鼓励的。为何经过十多年的各级教育,无数次“撑腰”,到了接受高等教育,成了“栋梁之才”的大学生,连“扶起跌倒老人”这样的判断、这样的事情都还需要校长、学校来“撑腰”?那还要指望他们做什么“大事”?从这个角度讲,真的倒希望听到校长的“训斥体”而不是“撑腰体”。
扶德没有错,反思冷漠同样没有错。不过,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大可不必因为某些“阴暗面”而过分焦虑“道德沦陷”,大有担忧仿佛大家都要“退化”成“兽类”似的。有些事情可能很简单,可正是人为使之越变越复杂,不是吗?
况且,历来鼓噪“加油”“撑腰”多为围观、非亲历者,真正给力的,如陈贤妹、“最美妈妈”等人,做了就做了,也没多想其他,也无需谁来“撑腰”。“撑腰体”更似一场“撑腰秀”。
http://s8/middle/5f9a3871gb0cb0d2492a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