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羔体”触动了国人的“文学情结”

(2010-10-27 14:00:00)
标签:

原创

羊羔体

国人

文学情结

触动

杂谈

分类: 杂谈

     官员诗人车延高凭借诗集《向往温暖》获得第五届届鲁迅文学奖(诗歌),他的两首旧作《徐帆》和《刘亦菲》被网友们翻出,被批这两首诗不像诗,更像是在写作中不停按下回车键的成品,更被命名为“羊羔体”,与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并称。一时网络热议争论风起,有质疑的,有力挺的,有借此事件评论文学诗歌现状的,众说纷纭。

     一个文学奖的获奖事件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不就此作评论。笔者感慨并很想“感谢”的是伟大的互联网,是它是我看到了如此多代表不同观点的的精彩文章,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也该“感谢”一下“羊羔体”,是它让我感受到国人“文学情结”的又一次广泛触动,从而让我再次体会了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欣喜的看到大众心目中的那座“神圣的文坛”依然屹立也。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大国,国人“骨子里”很“崇文”,不难理解。古时候,多少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高中”,获取“功名”。“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更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经典诗词文章,为后人广为传颂,甚至慨叹崇拜。古时候人们的情感交流,多以诗文为手段。多是“文如其人”的思维模式。许多爱情故事也离不开诗文。“才子”的一首好诗常常打动某一位“佳人”,最后喜结连理。不过,以前能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可是“目不识丁”的,所以,如果既懂得字,又能写诗文的人可是许多人所敬仰的“文化人”了,大家对其的敬仰自不必说。于是,一代代相传,或许就是造就了今天相当一部分国人的“文学情结”原因之一吧。

     要说当今谁有“文学情结”?80、90后的一代我不敢说,在此之前的或许多少有一点吧,承认不承认,在意不在意是另一码事。这种“文学情结”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不少人从儿时起都有成为作家诗人的梦想

    这一点自不必细说,大家心中都有“一本帐”。就连引发网络缔造出“羊羔体”的车延高本人,虽然身居局级干部高位了,文学创作并非其“主业”,也执着地守护着这一“情结”孜孜不倦。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网友的称呼无恶意”、“我从骨子里热爱诗歌”、“我会坚持下去”等肺腑之言。这便是非常生动的一个例子。

      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各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许多人都存在着所谓的“从众心理”,偏偏非常有意思的是,对别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却是心中“自有一杆秤”的,绝不人云我云。以笔者的观点,从本次网友对《徐帆》、《刘亦菲》甚至《向往温暖》中的诗歌的热议可以看出,大众对现代诗的“审美”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水平很高。“羊羔体”现象让我们意识到的至少是,“现代诗”在许多读者心目中的审美容忍“底线”。

      三、“批判接受”的眼光和“怀才不遇”的心态

      许多人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其他人的文学作品自然是“批判接受”的。特别是对语言简洁思维跳跃、篇幅相对短小、故事情节不多或少有的诗歌而言,要接受似乎更难。于是人们常会说到:这也算诗吗?我也可以写出来的呀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大家对心目中已经认可了的对象。比如,一些公认的著名文学家、作家诗人等等。鲁迅正是这些公认对象的“佼佼者”。而“鲁迅文学奖”是以鲁迅命名的国内文学最高奖项之一,在国人心目中,可能对“鲁迅文学奖”不了解,但绝对不可能对鲁迅不了解,因为大家从小就开始读他的作品。在大家“文学情结”的深处,鲁迅的地位是崇高的,甚至高不可攀。于是,如果把《徐帆》、《刘亦菲》等诗歌与“鲁迅”的名字一联系起来,谁都可能一时“躁动”起来的,虽然这种“躁动”掺杂了对“获奖”质疑的情绪,但实质上,过后更多的是有着“文学情结”的人们“怀才不遇”式的悲哀:为什么他这样也行,我们就不行?

    “羊羔体”热议现象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想,我们要思考反思的东西也许很多。国人的“文学情结”的触动应该是一件好事,无论对文学团体组织、对辛苦耕耘的作家诗人们、对千千万万有着“文学情结”的“无名”草根之辈,还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