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莫斯科世乒赛,中国女乒丢掉考比伦杯,“九连冠”梦碎。恰好半个月前,5月15日,中国女羽在吉隆坡丢掉尤伯杯,无缘“七连冠”。相比半个月前中国女羽的失利,中国女乒的失利更是让人跌碎眼镜。两次失利都有让人“莫名惊诧”的“惊人相似”之处:两队都是绝对实力超群的队伍,两个团体项目都是传统的绝对强项,两队从晋级赛、淘汰赛都一路“顺风顺水”,都是到了决赛就“突然崩溃”,赛后解释都是“新人成长的代价”。
竞技体育有胜有负很正常,不是不可以输,只是这两个团体项目接连同时的输,其“爆冷”效应绝对不亚于中国男足赢了巴西队一回,真让人觉得更像“娱乐版本”,疑点重重:
疑点一:女乒女羽之败是否有受累国际体坛“潜规则”之嫌疑
一个团体项目长期受某一个队的垄断,对该项运动的开展、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从国际乒联的频繁“修改”规则,国际上有人叫嚣取消奥运羽毛球项目等事情看,中国队的N连冠是否很寂寞也很累。于是便在这两个“审美疲劳”的“夺冠麻木”项目来个“放水减压”?不得而知。
疑点二:失败后队伍内部“出奇的平静”
就在5月30日同一天,中国女足不敌日本,无缘女足世界杯资格。本来就是实力不济,但是失败后主教练商瑞华马上提出辞职。但是女羽惨丢尤伯杯半个月过去了,依然平静,似乎没有找人“买单”的迹象;女乒溃败给新加坡,也是“出奇的平静”。难道丢掉世界冠军的球“可以输”,而晋级世界杯资格的球就“不可以输”吗?
疑点三:“失败新人成长论”太牵强
理由有二。一、完全可以避免的“新人失败”。作为《孙子兵法》故乡的中国,领队、教练们怎么就不懂“新老结合”、“以老带新”来达到“锻炼新人”目的呢。事实上,“新老结合”的男乒、男羽都保住了奖杯,而女队的失利节骨眼上恰恰是败在“全新”上,难道是巧合吗?二、从运动心理看,“新人”最需要的是自信而绝对不是重大比赛失败的阴影。必须讲的是,每一个超级选手的成长过程都避免不了面对失败经历,但是,哪有在主观上、在指导思想上去“准备”让失败来“锻炼新人”的?怎么就不用胜利“锻炼新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