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郓城县作协主席卢明老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崔凯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并发送了电子稿,书名《流年随笔》,作者杨彩云。据卢老师说:当年此书在菏泽的报纸上连载,郓城籍的机关干部都非常喜欢,争相传阅,剪裁收藏报纸。杨彩云何许人也?我不太清楚,经卢老师介绍,才略知一二。
杨彩云,女,1950年出生,郓城潘渡人,郓城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曾任生产队长、潘渡中学民办教师。后任郓城县文化馆馆长、县作协主席、市作协副主席。郓城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委员。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作品10余部,约700万字,获奖无数。现退休居住济南。
我有些吃惊,郓城还有这样的人物?我竟然一无所知。《流年随笔》是一部什么书呢?我打开电子稿?浏览了一下目录,又粗略地看了两篇,大体上明白了书的内容。这是一部以学者的眼光、用散文笔法叙写郓城历史文化的书籍,是一部娓娓道来的、通俗的郓城历史文化故事集。其叙事严谨,史料丰富,言之有据,注重学术性。
在性质上,它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类似,都是以散文笔法写历史文化,只是所写范围大小、表达方式不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于1992年,好评如潮,盛极一时,至今不衰。四年后,杨彩云出版了《流年随笔》。二人相差四岁,我猜测后者可能受到了前者的影响和启发。假如我遇到杨彩云老师,一定当面向她请教这个问题。
两部书虽然性质相同,但销量和知名度不可同日而语。原因不在于内容写得如何,而在于所写的地域范围不同,读者对象不同。余秋雨的视野是全国,描写的是主流文化。杨彩云的视野是郓城,描写的是区域文化。由于地域性太强,读者基本上局限于郓城,外地读者不会太多。所以《流年随笔》的发行量不大,现在已经很难买到新书,只能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