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庶富教”思想

(2021-06-26 22:15:56)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公元前497年春,55岁的孔子怀着沉痛和不舍的心情,离开故乡曲阜,率领众弟子开始周游列国。首先前往卫国(濮阳),冉有驾车。进入卫国后,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这是孔子的“庶富教”思想,主张“先富后教”,也是治国理政的策略。在人口众多的基础上,先让人民富裕起来,再对人民进行儒家的礼仪道德教化。亚圣孟子继承了这一主张,他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认为,与礼义教化相比,生存才是第一要紧事。

这一思想认识并非源自孔子,早在一百多年前,管仲就已经谈到了人民富裕和礼仪教化的关系。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仲属于法家,孔孟属于儒家,虽然派别不同,但先贤们所见相同:首先要让人民吃饱穿暖,然后才能进行礼仪教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习与思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