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

(2017-09-16 07:37:51)
标签:

张朴之

分类: 读书晬语(阅读笔记)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被视为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经典。这部经过作家七年辛苦经营、生前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曾是艾里森放弃所有孤注一掷却又一度不抱信心的作品,尽管作家自述其写作时始终“最随意、最自发”(《自序》),但其文学抱负依然体现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风格的小说,写一个地下室黑人的长篇内心独白。因黑人身份问题,他“一直试图走别人的路,却从不想走自己的路”(《尾声》P523)。尽管如此,他的人生仍然一路遭遇困境,大学被开除、求职受挫、事业幻灭。他开始反抗,但他的反抗既是地下室人方式的,同时也是卡夫卡《洞》中甲虫方式的。这部小说所呈现的人的境遇,已经超越了一个黑人的遭遇,带有人的被隔离的孤独处境的普遍性。这是这部小说能够成为经典的基础。
    小说场景性强烈,描述针脚绵密,笔锋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小说。艾里森在创作时为了应题,屡屡刻意强调“看不见的人”这一概念,反不如通过场景呈现“看不见的人”的处境间接应题来得自然。这是作家创作时作为一个生手在作品中留下的最显眼的瑕疵。
    小说的艺术原创性虽然存在不足,但其成就依然体现在其艺术性上,绝非某些论者所以为的那样,是预言了黑人民权运动(小说反映了黑人民族主义运动,而创作出版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尚未开展)和对美国政治谎言的揭露(兄弟会章节)。人,而非图像世界,才是文学真正的主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