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指的是代表了康德哲学思想巅峰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我读的是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的本子,据说是华文领域三大批判全部出自德文直译的最好版本。每天读20来页,前后大约读了3个月时间。不过和康德从构思到写就这三部著作所投入的20多年时间相比,我花的这点时间就算不得什么了。
看过一些介绍康德三大批判思想的著作,我读完原著后,发现大多隔靴捎痒,很少有说到康德思想痛处的。要了解康德三大批判的思想精华,还是读原著最可靠。不仅要坚持读完,而且要把康德思想放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进程中来进行审视,才能比较准确的把握康德思想要义所在。思想家进行撰述的历程,往往是其思想从最初的构想到成熟定型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康德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在初版后就有一个经过重大修订的新版,充分说明思想家的思想不可能是原初构想一成不变的产物,而是思想不断进化、完善的成果。因此,迷信康德自己声明的三大批判撰述宗旨的做法将是危险的。唯一可靠的途径是通过三大批判文本本身并将其置于西方哲学历史背景下进行综观,才有可能把握住康德三大批判的思想真谛。而这一点,恰恰是哲学学究们懒于去做的。
康德想通过三大批判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认为,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把人类思想的可靠性所在揭示出来,从而以此为基避免人类的思考陷入虚妄不实之境。康德时代及既往的一切哲学争论,在康德看来,“双方都是在与空气搏斗”,为什么呢?因为“在纯粹理性的领域中并没有任何真正的论争”,“他们和自己的影子扭打,因为他们超出了自然之外,在那里并没有任何现成的可以抓得住和保持在手的东西让他们从独断论上来把握”(《纯粹理性批判》P581)。离开了可靠性的理论基底,纯粹理性领域的争论就无所谓真理性,康德为此端出了若干二律背反来证明可靠基底的关键性。这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进行哲学运思时所体现出来的彻底精神的一个很好范例。
那么,康德揭示出来的人类思想的可靠性基底到底是什么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自然”。
不过,这里的“自然”,并非今日习惯理解的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哲学意义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康德哲学意义上的“自然”。在康德看来,“自然”可以分析为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和作为认识主体的先天自然。二者在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上提供了人类思考的可靠基底和条件。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将人类知识区分为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前者是基于认识对象的自然的可靠基底,后者是基于认识主体的自然的可靠基底。只有在这可靠基底之上展开的人类思想,才会具有真理性,否者就会陷入虚妄之境。
是否基于了“自然”这一可靠基底,人类思想就绝对彻底可靠了呢?康德对此是犹豫的。在我看来,毋宁说康德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康德哲学的理论起点,乃是“自然”现象或表象而非“自然”本身。康德哲学理论信念的基石乃是“人只能以人的方式认识自然”。康德说:“我们可以正当的认为,只有那些在我们自身中的东西才能被直接知觉到,而只有我们自己的实存才能够是一个单纯知觉的对象。......所以真正说来我并不能知觉外物,而只是从我的内知觉中推论出外物的存有,因为我将这种内知觉看作结果,某种外部的东西是它的最近的原因。”(《纯粹理性批判》P323)也就是说,自然作为客观对象是我们无法触及的,我们所能把握的乃是自然对我们的表象赋予。表象背后的客观自然,超越了人的认识边界,因而充其量不过是猜测和幻想而已。这就是康德哲学著名的“不可知论”。黑格尔正是在康德这一理论基石上找到突破口而写下了著名的《精神现象学》,从而建立起了其自然可知论的哲学大厦。康德这一表象或现象论在后世影响很大,成了后期德国乃至欧洲大陆主要哲学流派——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派——的滥觞。
正是由于康德的这一不可知论,给本来揭示思想可靠性基底的康德批判哲学带去了根本可靠性的动摇甚至抽离。这不仅会把康德哲学逼向纯粹理性的实用主义方向,而且会把人类思想的真理性收窄为仅能从人的先天自然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上去寻求了。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将要面临的任务。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以虚弱的基底建立起了从直观进到概念最后结束于理念的可靠性认识进程,本质上仍属经验主义。但康德赋予了理念对经验的统一和调节功能,并肯定了超验的纯粹理性的真理性,这就超越了以休谟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藩篱,而具有了康德批判哲学自己的面目。
从现象的基底进到理念(知识),给理念(知识)带去现象这一经验主义的可靠基底,这是《纯粹理性批判》完成的任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人的先天自然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建立起来的可靠性基底进到人的实践,从而完成了道德学意义上人的自由法则的建构。康德这一人的先天自然的自由法则的建立,是基于人的主观共同感这一超验必然。整部《实践理性批判》,阐述的道德学要义十分接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良知良能学说。孟子说良知是人人先天皆有的,有的人缺乏良知是因为后天习染导致其被放逐了,故强调“求其放心”。有趣的是,康德思想与此完全相契。康德在此的创见乃是其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自由性,自由性寓居于必然性之中。这里的自由性,就是自由意志,而所谓必然性,便是道德律令。在康德看来,“意志的法则才是行动的规定根据”(《实践理性批判》P98),而“道德律是纯粹意志的唯一的规定根据”(《实践理性批判》P150)。
按照康德批判哲学的构建,认识可靠性基底被分析为认识对象的自然(表象)和认识主体的先天自然(超验)。前者可以归诸自然必然领域,后者可以归诸自由必然领域。康德说:“一切事实要么属于自然概念,要么属于自由概念。”(《判断力批判》P335)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联系能力,康德赋予了人的判断力。对其进行揭示正是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任务。康德对判断力进行了区分,由普遍出发寻求特殊的,他称之为规定性判断力;由特殊出发寻求普遍的,他称之为反思性判断力。按照我的理解,他由此可以通过建构如下判断律而进入到相应的三个领域:反思性判断力——由经验领域走向超验的进程,即从自然概念走向自由概念,这属于哲学领域;规定性判断力——由超验走向经验的进程,也就是从自由概念走向自然概念,走向自然形式的乃是艺术领域,而走向自然规律的乃是实用/科学领域。在判断力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虽然侧重不同,但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知性合规律性提供诸可能性,而理性合目的性则提供自由意志选项(自由的客观性存在于普遍的人性之中,因而这里的自由是寓居于必然之中的)。这样,通过判断力,康德以自然的合规律性与自由的合目的性就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逆向的认识进程进行了有机的弥缝,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批判体系,也为我们端出了一个在各个思想领域进行可靠性思考的完整方案。
康德的“三大批判”体大思精,洞见丰富,我这里只能就其大要进行绽露。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先哲和时贤已经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我打算把这一工作放在读完《康德全集》后来进行。研读康德,不是为了哲学本身,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
2014.3.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