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席勒

(2012-10-22 00:34:37)
标签:

杂谈

席勒

悲剧艺术

论激情

诗剧

分类: 读书晬语(阅读笔记)
    席勒对文学的贡献,包含了戏剧、诗歌、小说、文论等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诗剧。
    席勒的诗剧以悲剧特别是历史悲剧居多,成就也最大。与其他许多文学大家不同的是,席勒有着体系化的美学观念,体现在他的《人的美学教育书简》、《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论激情》、《悲剧艺术》等一系列文献中。席勒独特的美学观念,是解开席勒悲剧何以会那么写的锁钥。
    在席勒看来,美“不过是表现的自由而已”,进一步说,是美赋予人“该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的自由”,换言之,人是通过美获得自由的。席勒认为美能使人回到天性的完整自我状态,因此,“美是给幸福的一代人享有的”。但当美的创造者所面对的是不幸的时代呢?席勒主张:“对不幸的一代,必须力求以崇高的情感去感动。”关于“崇高”的内涵,席勒曾给予专门揭示:“崇高的心灵状态就是每一个不受命运约束、独立不羁的性格”。说到崇高,就不得不说到席勒另外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激情。席勒认为,“激情是对悲剧艺术家的第一个要求”。因为激情是人的天性最真实最自由的绽露。但激情不是感性的奴隶,而是在人的理性指引下注入充沛的人的感情。对激情的征服能够显示理性的伟大力量,“只有从理性涌现出来的东西才是高尚的”,而“激情的东西只有当它是崇高的事物时,才是符合美感的。......因为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只是起源于理性的。”可以说,席勒所谓的崇高,就是在理性指引下的人的激情的绽露,它表现的不是激情,而是人的理性的力量,以及通过这一理性力量显现出来的人的崇高性。他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说明:“激动在动物性领域内表现得越是坚决有力,而在人性领域内却不能表示出同样的力量,那么人性就越发容易被人看出,人的道德独立性就表现得更加光荣,表现就更富激情,而激情就更加崇高。”理解了席勒对于激情、崇高、理性之间关系的阐述,我们阅读席勒的悲剧就能更好的把握悲剧人物的性格形成及其特征。
    说到创作方法,席勒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两分法: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是从自然、生活出发向着理性提升,它本身就是活泼泼的自然;后者是从观念、理性出发向下去寻找自然。因此天真的诗是通过活生生的现实感动我们,感伤的诗则是通过思想、观念感动我们。席勒认为自己的诗剧是感伤的诗,而歌德的诗则是天真的诗,并认为后者高于自己。
    如果席勒的作品如他自己所说是观念的形象诠释,那美学价值就高不了。事实上席勒的创作并非如他所云。席勒悲剧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剧作呈现出来的理性力量,而是悲剧人物在命运制造的巨大困境中展现出来的人的崇高性。
    席勒尽管出名甚早,二十三岁就因一部悲剧《强盗》蜚声文坛,但一生生活困顿,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命体验基础。虽然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像歌德那样多国游历,一生都没跨出过国境,但他强大的想象力绰绰有余的弥补了这一阅历缺憾,在历史文献的启发下他如椽的巨笔纵横驰骋整个欧洲甚至远涉中国。
    席勒悲剧鲜明的张扬了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主题。代表作为《华伦斯坦》和《威廉·退尔》。为什么不是在中国读者圈知名度很高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理由很简单:独创性不足。事实上包括《强盗》、《阴谋与爱情》两剧在内的早期剧作,如《斐耶斯科的谋叛》、《唐·卡洛斯》,都带有很明显的莎士比亚色彩,属于学习和探索时期的创作,尚未形成席勒式的悲剧面目。特别是《阴谋与爱情》,情节和悲剧处理都明显带有学习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的痕迹。逮历史悲剧《华伦斯坦》出来,才真正具有了席勒自己的充满激情与崇高内涵的鲜明风格。
   《华伦斯坦》是大型历史悲剧,全剧共三部:《华伦斯坦的军营》、《皮柯洛米尼父子》及《华伦斯坦之死》。全剧展现了英雄人物华伦斯坦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为摆脱君主独裁统治、追求自由而走上背叛道路最后惨遭自己叛将谋害的悲剧命运。尽管历史上的华伦斯坦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这部大型史诗赋予的华伦斯坦勇敢谋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却在读者眼中熠熠生辉,他作为伟大将领而时运不济的悲惨结局依然深深打动读者。该剧篇幅浩大,场面壮阔,人物众多,却处理得稳健周详、主次分明,场景性非常浓烈。这在世界戏剧创作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充分显示了席勒驾驭大型题材的创作功力。
    如果说《华伦斯坦》是席勒创盛年期的巅峰之作,那么同样以表达反抗独裁暴政、追求自由为主题的市民剧《威廉·退尔》则是作者晚年的又一部力作。所不同的是,该剧充盈着更为诗意的氛围和传奇色彩。虽然情节是比较老套的官逼民反故事,但人物丰满而生命力旺盛。特别是威廉·退尔百步穿杨勇救头顶苹果儿子的射箭场景,迄今都是著名的传奇片段。威廉·退尔从一个温顺良民一步步被逼造反,成了反抗暴政的英雄首领。这是一曲激情充沛的自由颂歌,它展现了独裁统治下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经过艰苦斗争赢得自由后的无比喜悦。
    席勒创作的诗剧《玛利亚·斯图亚特》、《奥尔良的姑娘》也是非常富有激情的感人历史悲剧,题材虽然来自历史,但却经过了席勒大胆的改造,因而具有了席勒的思想和倾向。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席勒的戏剧除了激情外,人物对白极富智趣,或幽默,或满含哲理,句句显示作者语言锤炼的苦心孤诣,语言运用的睿智即便面对莎士比亚也不遑多让。
    席勒由于重视戏剧在道德上的教育作用,因而在塑造人物时总是着力挖掘人性正面的力量,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虽然充满正义的浩然激情,但性格上不乏雷同和相似之处,缺少了性格的独特性和人性的复杂展现。悲剧产生的导火索一般都切入在人物的性格弱点上,即优柔寡断和为爱失去理性。
    除了戏剧,席勒也写了不少诗和少量的短篇小说。自然,它们没法和他的戏剧创作成就相比拟。席勒的诗作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是歌颂友谊的《欢乐颂》。但即便包括这首诗在内,席勒的整个诗作基本都是直抒胸臆式的歌体诗,缺少场景的建构,因而带来的阅读体验深度不足(歌德诗也有此弊)。至于小说,基本是传统的创作手法,也无太多特色可言。
    席勒是歌德的挚友,如果说在人品上歌德尚存瑕疵的话,那么席勒可谓完美。因此,即便席勒的作品本身带有某种不足,我们也会因为席勒这个人而不断造访他的作品,为他的崇高激情而振奋,并为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品格而高山仰止。

                                                                     2012.1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