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设计意图
(2011-09-26 21:4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循环小数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为此教材创设了王鹏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循环小数的一些特点,并通过另外的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一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并对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除了认识循环小数,还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因此,本课教学时的知识点多,学生的理解应充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事实事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为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
由谈话“今天是星期一”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活中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循环往复”的现象中来,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循环现象。然后告诉学生“不仅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的现象,小数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的现象”,就此引入课题。
二、自学指导
在出示自学指导之前,我是先让学生来猜的,也就是根据课题猜测“循环小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生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基于表象和对词语的理解随口而出的,他们对循环小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是模糊的,鉴于此,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先自己看书找答案。
到底应该在书中看些什么呢?教材中27页呈现的是一个情景和三个计算,28页是循环、有限和无限的相关概念,我认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从对念的分析中略知一二,因此自学指导的设计直击本课的重点以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设计如下:
1、一个数的(
)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
)数字(
2、一个数的( )部分是( )的,这样的小数是有限小数。(举例)
3、一个数的( )部分是( )的,这样的小数是无限小数。(举例)
让学生在指导中不仅能感知重点,而且能举例运用达到对新知的理解。
三、先学环节
此环节是以检测题的形式呈现的,分为两个要求:一是计算,二是选数填空。考虑到计算量的大小,我故意缩减了难度将例题中的“400÷75、28÷18、78.6÷ 11”改为“1÷2、1÷3、1÷4、1÷5、1÷6、1÷7、1÷8、1÷9、1÷10、1÷11”,并分三组让学生计算。之后的选数填空是让学生将两数相除的结果进行归类看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四、后教环节
首先是集体订正上一环节中计算以及选数填空的正确性。其次是根据本课的知识点,不仅从表象上让学生会判断,而且从本质上来分析什么是循环、有限和无限小数,并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如,简写、读法、小数内涵的扩展等等)需要强化的地方。最后,在集聚了众多的表象之后,在经历了众多是是非非的纠错之后归入正题,也就是本课的重点所在“自学指导”,总结归纳出概念。
五、应用强化
通过判断对错、循环小数的简写、连线、排序等题型设计,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在循环小数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更加熟练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