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月日》设计理念与教后反思

(2010-04-09 12:47:44)
标签:

年月日

教学

自学

生活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

1、将自学贯穿于课前课中。

年、月、日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已经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到了许多,所以我将教材中的例1,即观察2003年年历并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放于课前,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中蕴含着的最基本的知识,并让学生准备一些旧年历,在上面圈出一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在动手搜集资料,动手圈的过程中,学生知道的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记忆大小月方法时,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左拳记忆法”和歌诀,并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演示记忆的方法,在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中,在媒体的直观演示中,方法得到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断提升,自学的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增强。

对于例2的教学,也就是由二月判断平闰年并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此,我再次让学生自学,并出示自学提示,由单纯的填空,到整理数据填表,再到观察发现规律,直到最后的推算下一个闰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地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切实的经历了一次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感悟的过程。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始通过谈话介绍“47日”是什么日子、搜集并圈出生活中有意义的节日,以及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平闰年时,引用的1949年(共和国成立)、1984年(首枚奥运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这些极具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用媒体链接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另外,在课中的检测反馈中“小华的生日比国庆节早一天,是( )月( )日”、“小方 729日外出旅游,3天后回芜湖,那天是( )月( )日”以及后面设计到的但没来得及做的一些题目,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检测,更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原来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

3、引入科普知识,丰富课堂。

教学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平闰年时,前面三个年份学生都顺利的用猜想的方法(年份÷4)得到了结果,但当计算到“1900年÷4”时,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日历上看到的28天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学生心中不禁要问:是我们的猜想错了,还是这只是个特例,为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我利用媒体引入了“科学规定”阐述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这时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简单的了解了一些课外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当学生计算得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时,也借助媒体介绍了其中的原由,让学生简单的领略了数学中蕴含的奥秘。

教后反思:

从以上的说课中可以看到,在设计本课时,我考虑的、涉及到的思想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比较多,也正是由于在设计时考虑的太多,想把一些与年、月、日相关的知识都介绍给学生,想照顾到方方面面学生能力的达成,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可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吃不消”。

在讲课后,与同组教师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后面教学有些快了,确实,在学生填表完成“自学提示”时,面对部分学生的拖沓填不完,我没有耐下性子来等,而是在想:这只是个自学提示,由于学生认识的深浅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填不完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在集体交流之后学生能够认识和发现“四年一闰”这个规律就可以了,确实在此之后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的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大胆的推算出了下一个闰年,猜想出了用“年份÷4”来计算并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在此之后的计算中,我又快了,是因为看到部分学生在计算上较吃力,本来上一单元刚学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年份除以4是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速度上较慢,本节课不是计算课,所以面对少数学生没做完,我也没有等。

再后来就是补充的两项科学规定的介绍:“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和“平年闰年365天和366天的差别”,不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只是做为一个补充知识,让学生来认识的,本来在时间就很紧的时候是不该再出示的,可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存在疑问,还是简单快速的让学生知道一下就行了,所以就更快了。

总之,本课知识点较多的情况下,探究发现又需要时间,课堂练习反馈相对较少,其他不足请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