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霍华德这支湖宋体湖人 |
分类: 『·鸿词吟笺,忆人言中·』 |
相比于湖人引进霍华德和纳什来说,他们还有一大改变就整体战术打法的改变。季前赛八场比赛下来,湖人的确和以往有所不同,其他球员都能参与到球队的进攻中来,只是这种改变并没有给湖人带来胜利。
霍华德——防守端,拥有超强的篮板球和盖帽能力,连续三年最佳防守球员,协防能力出色;进攻端,篮下脚步出色,挡拆之后拥有极强的面框冲击力,擅长篮下左右手进攻,拥有强吃对手的顶级力量;加索尔——拥有极强传球控球能力的内线大个,协防能力出色可以完成一对一的防守,进攻端他拥有稳定的中距离,篮下进攻脚步出色的顶级前锋;阿泰斯特——可以控球冲击篮筐,组织能力不俗,三分球能力已经提高,一对一顶级防守球员,协防能力出色,篮板球能力不错;科比——联盟最好的得分手之一,不管是高位跳投,还是低位单打,科比都有很强的把握。在高位,科比的大号两分球非常出色,命中率达到惊人的41.1%,而且场均出手11次,几乎是全联盟最喜欢投大号两分球的人。而在篮下,他的有效命中率高达65.2%,被封盖率只有7%,造罚球能力出色;纳什——他也许是联盟现役投篮能力最出色的控卫,联盟最擅长挡拆的控卫之一,防守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把这样的五个球员组合在一起,让人立马能够想到的会是以挡拆战术为根本,纳什和霍华德打挡拆,加索尔罚球线附近等着机会投篮,阿泰斯特和科比通过跑动寻找在45°角和底线空位投篮的机会。当然,偶尔也可以打一打加索尔霍华德的高位进攻。但是现在,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打三角进攻的科比,整个生涯都在打跑轰的纳什,以及整个生涯都在打挡拆的霍华德,让他们凑到一起打普林斯顿,你能想象吗?
普林斯顿的精髓在于高位进攻,打这套战术的球队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交替掩护、反跑空切、溜底线以及底角的三分球来给对手防守端制造压力和麻烦。这对于整体年纪偏大的湖人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你能想象要科比、纳什等人每晚都通过溜底线跑动的方式来获得投篮的机会吗?
当然,这并非问题的全部。霍华德的存在,意味着湖人射手群整个赛季将会有无数个夜晚面前无人防守空位投篮的机会,而他们要做的是——即,在防守队员干扰到自己投篮之间完全一系列的投篮准备把球扔进去。可是眼下的这支湖人你会发现:米克斯擅长在45°角的位置定点投篮,布雷克同样如此,除此之外湖人能在场上打球并且可以等着投三分球的就是阿泰斯特。事实上,这支湖人除了偶尔可以在空位45°角投中三分球以外,他们还没有人可以在底角送出稳定的三分球。这里,我不想去剖析底角三分球到底要多重要。只想提一点,那就是底角三分球不仅可以为内线拉开足够大的空间,也是对手最难以防守的投篮。
季前赛八场下来,湖人全军覆没。当然,这里一部分原因得归咎于伤病,但伤病绝对不是湖人输球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他们没能在普林斯顿的体系下完成磨合。湖人想要赢球还是得利用好内线的双塔,重打当年威震联盟的三角战术,这是湖人二十一世纪可以拿到5座总冠军的根本。
附:NBA历年季后赛三分球数据
年份 |
总冠军出手次数 |
联盟平均出手次数 |
总冠军命中率 |
联盟平均命中率 |
1980 |
1.1 |
3.6 |
16.7% |
27.6% |
1981 |
2.6 |
2.1 |
22.2% |
21.1% |
1982 |
0.9 |
2.3 |
16.7% |
22.2% |
1983 |
0.8 |
2.7 |
10.0% |
26.3% |
1984 |
2.7 |
3.5 |
33.9% |
28.6% |
1985 |
4.1 |
3.9 |
37.2% |
28.6% |
1986 |
6.4 |
4.1 |
39.1% |
32.4% |
1987 |
6.6 |
5.4 |
36.1% |
30.6% |
1988 |
6.0 |
5.8 |
39.3% |
31.0% |
1989 |
8.4 |
9.4 |
29.6% |
32.0% |
1990 |
8.4 |
8.1 |
36.9% |
31.5% |
1991 |
5.4 |
8.1 |
32.6% |
32.9% |
1992 |
6.6 |
8.3 |
37.2% |
33.3% |
1993 |
9.6 |
9.2 |
43.4% |
35.9% |
1994 |
17.8 |
12.0 |
36.3% |
34.2% |
1995 |
22.0 |
18.0 |
39.1% |
37.7% |
1996 |
20.2 |
16.6 |
30.6% |
35.6% |
1997 |
19.2 |
19.2 |
31.9% |
34.7% |
1998 |
13.0 |
13.8 |
32.4% |
34.7% |
1999 |
11.8 |
14.1 |
35.0% |
31.9% |
2000 |
15.4 |
15.3 |
34.9% |
34.8% |
2001 |
15.9 |
14.7 |
38.6% |
35.6% |
2002 |
18.0 |
16.4 |
33.9% |
33.8% |
2003 |
15.2 |
17.1 |
35.1% |
35.6% |
2004 |
13.9 |
16.0 |
30.4% |
32.5% |
2005 |
18.3 |
16.5 |
38.9% |
35.4% |
2006 |
19.1 |
17.5 |
33.3% |
34.9% |
2007 |
19.7 |
18.1 |
38.4% |
34.8% |
2008 |
16.8 |
17.2 |
35.9% |
34.9% |
2009 |
18.4 |
18.6 |
37.7% |
35.6% |
2010 |
20.7 |
19.5 |
33.0% |
34.9% |
2011 |
22.2 |
18.1 |
39.4% |
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