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分析师陈晓慧
分析师陈晓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93
  • 关注人气:26,7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持国有股充社保意义深远

(2009-06-21 16:32:56)
标签:

基金

证券

社保

wu2198

ipo

股票

转持国有股充社保意义深远

   2009年6月19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联合印发《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从当日起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转持国有股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注:是“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而不是国有股持股数的10%),将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国有股东持股数量少于应转持股份数量的,按实际持股数量转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转持股份承继原国有股东的禁售期义务,全国社保基金会在承继原国有股东禁售期的基础上延长三年禁售期。
    截至目前,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公司共
131家,涉及国有股东826家,应转持股份约83.94亿股,发行市值约639.33亿元,而现在这些公司的股价大多要高于发行价,据粗略估计,总市值在850亿左右。

这个联合发布的通知,现在公布,意义重大。
    1、充实社保基金,提升百姓安全感。未来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各社保资金的短缺及经常出现亏空、未用到该用的地方等等一些都让百姓对其能否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充满疑虑。2个孩子养4个老人的情况未来还会更加突出,“以子养老”的传统受到及大挑战。国有股的转持社保基金将提升其资金规模,并且,10%的比例未来还有陆续提高的可能,真正做到还利于民。
    2、促进百姓消费。目前我国经济的复苏还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出口继续低迷,毫无疑问,将大大抵消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复苏带来的积极作用,而高科技振兴经济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内需显得及为迫切,在政策的指导下,汽车、家电等消费产品这几月来销售增长迅速,但百姓已经把未来的购买计划提前,这些更新换代慢的产品后续的销售将难以维继。只有房价、养老、教育、医疗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陆续解决了,才能真正让我们敢于大胆消费。3年后,这850亿的市值将会变成多少?这10%的比例提高到50%的时候,这个金额又会是多少?答案当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3、社保基金将更加成为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尽管只有15%左右的资金来投资风险收益品种,但历来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都高于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风格稳健,他们对大环境大市的把握能力不容质疑。现在,他们的股份增加了,尽管是从财政部、汇金等转给社保,尽管是左右转右手,但伴随着社保的日益壮大,他们对市场的维稳作用将更加明显。社保基金规模的壮大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一支大规模的、长期的机构投资者,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缓解解禁压力,增强市场信心。这是一个全流通的时代,从2006开始算起,3年之后,众多的个股面临解禁压力的时候,却得到了再延长3年解禁时间的喜报,无疑将缓解解禁股解禁压力。在大、小非还在肆虐的时候,市场还面临着06年后首次上市个股后期限售股解禁的压力。现在,他们的部分比例将又有3年的缓解期,这将在目前的市场,给投资者强烈持股信心。 

备注:

2001612,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核心是第五条,即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上证指数自2001614触及2245.44点后,至200566跌至998.23,经历五年熊市。

20011022,证监会紧急叫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次日,个股全线上涨,创当年实施涨跌幅限制以来最大的一次单日涨幅。

2002624,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之后,相关思路即从减持转为转持

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筹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财政拨款、国有股境外减持收入、国有股境内转持收入。从200166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执行至2008531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获得的国有股减持和转持收入共894.65亿元。 

 温馨提示:笔者所写文章,其中涉及到的宏观、行业、证券市场各品种行情等数据,皆来自于官方或权威机构。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投资建议,都属个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