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与采访
文/陈大超
看到一个谈论中医的贴子,一个有名的老中医说:中医有可能亡于中药。
说现在野生的名贵中药,都是竭泽而渔,很少有了,市场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大田种的,不仅药性降低不少,而且还有农药残留。
过去采集的鱼腥草,都是自然生长在泉水、溪水边上的,生态环境没有污染,因此药性很好,但是现在,都是农民在自己的施过化肥打过农药的田里种,而且只有那些当菜卖,卖剩下的,才会晒干了当药卖给收购的。
说到枇杷叶的采集,说以前都是采集前一年的,没有污染没有腐烂的老叶子,可是现在,管它当年的还是去年的,管它是老的还是嫩的,管它是脏的还是烂的,都采来卖钱。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跟我外公一起采药的经历,也让我想到了记者们的采访——有许多地方都与采药相似。
先说我与外公采药的经历。
我外公罗兴隆会治一种大肚子水肿病,他把外形像猫儿眼的一种植物的根采回来,洗净,切成片,晒干,炒到可以碾碎的地步,做成可以吞服的丸子,有人需要时就收一点钱。我记得一年里也没有几个人找他买这种药。
外公还会采一些其它品种的药送到土产公司去卖。
南漳县出了县城就有山,待我长大一点,他就带着我一起去采药。
我记忆最深的,是他有时候把可以入药的一种植物的根好不容易挖出来,可他在手里掂量掂量,觉得它长得还不够份量,他又重新把它放回挖开的土坑里,把挖出的土回填进去,用脚踩踩实,又去寻找别的药挖。
我曾把这个事写成一篇题为《珍惜野生》的文章,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上。
我在前面说到的那个贴子说,现在的人采药,是没有这种情怀的了,只要被自己寻着了,管它长没长成型,都要把它换成钱。
采药,一是为了补人的身体,二是为了治人的病,由此我想到记者的采访,其实也是这个目的。
记者应该知道他采回什么样的新闻(那新闻里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智慧),可以醒脑,可以强心,可以补肾,可以壮骨,可以以毒攻毒——把潜入潜藏在身体里面的毒干掉,让身体恢复健康。
那么记者采访新闻,也就不能像现在的某些人采药那样,怎么来钱怎么采,怎么省事怎么采,怎么能愉懒怎么采,至于采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腐的还是烂的,是有药性的还是没有药性的,那都无所谓啦。
有些虚假新闻或者是掺了假的伪劣新闻,让人“服”多了,不仅起不到醒脑的作用,反而还会起到让脑变愚变蠢的作用;不仅不能起到强心的作用,反而还会起到让人鬼迷心窍的作用;不仅不能起到补肾的作用,反而还会起到让人患上精神阳萎的作用(越是关键时刻越是不能在精神上雄起);不仅不能起到壮骨的作用,反而还会让人患上软骨症在做人上完全没有骨气;不仅不能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反而还会让人服毒上瘾——患上虚假新闻这种毒品的依赖症。
虚假新闻伪劣新闻,虽然不能像某些假药伪药一样让人一针毙命,但它却能一人受害全家跟着受害,甚至会遗传着几代人都会深受其害,它更可以让人活着就跟死了一样(成为行尸走肉),而且还会无怨无悔地拒绝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活人。
所以在一个国家,有人采集回真实可信无污染的药品很重要,有人采访回真实可信无污染的新闻同样很重要。
药品关系着人的肉体生命,新闻关系着人的精神、智力生命。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偶尔也会出去采访。
好在我采访后写成的文章,在我的公众号上发出后,都得到了当事人身边人的认可与肯定,说我写的是那么回事——没有虚假虚构的内容。
过去有些人写新闻,特别喜欢增添虚构的成分,比如说某某人在救人的关键时刻,脑子里一定会想起领袖的教导,心里一定会默默地背诵领袖的语录,等到我自己有了那种经历,才发现人在那种情况下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所有举动都出自本能。
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已在平时的积累中形成了(形成了一种本能),你写出他在关键时刻的事实(本能表现),就已经说明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那里根据某种宣传需要去人为的拔高、虚构,只会让新闻的“药性”失真,变异,去误导人和毒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