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你看自己的生命是礼物么?

标签:
生命礼物外在世界内在世界价值观上帝的蓝图 |
分类: 处世哲理文化生活 |
然而,这生命中负债的感受又从何而来呢?应该不完全和我们的生命经历有关,好似过得有多坎坷、不顺遂、多缺乏,怎么给得出去?
因为一个生活贫穷的人,却很可能有颗感恩的心和慷慨的灵,时时都有生命的礼物可以赠送人。反之,一个生活平顺或富足的人,却有可能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一点都给不出去,或者就是给,也给得极为辛苦。
所以你的生命是否可以成为礼物来祝福他人?这和你的生命经历不见得有关,很多时候是和你怎么看自己的生命有关。
所以,你怎么看自己的生命?是一个礼物?还是一个错误?像陆游写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有人看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个大错误,从嫁错老公、娶错老婆开始,一切就开始错了。然后一路走下去,就是错!错!错!
你怎么看自己的生命呢?是一场意外?一个大抱怨?一腔苦水?或一生的遗憾?
今天世上有许多不快乐、不满足的人,倒不见得是因为生活里有什么大苦难或大不如意,反而是出于对生活现状感到倦怠,或觉得每天都过得一样,日子过得很没意思,没有意义。
有个朋友十年前便和我叹,他有工作,有一个孩子,但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因那工作是妻子帮他决定,帮他安插的。他想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来作,却又不知该作甚么。十年后再见,他已辞了工作,有了老二,老二也快长大脱手了,他却仍在苦恼中,不知自己要作什么好。不禁让我思想:一个问题问上十年还没有答案,原因为何?
是因为生活里变故太多,不允许他有机会去找答案?还是,他并没有积极地在寻求答案?有些人一生只会问问题,但却不去积极地寻求解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场抱怨。
随着时日,接触愈来愈多这样的人。年轻时,忙些并非自己兴趣之事,也不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待中年后,有閒又有钱,就只好随便找些事来作。这些事并不会帮助他成长,也不会对他这人有什么造就性,只纯为「打发时间」,英文称此为"killing
time", 扼杀时间。
扼杀时间在某些方面就是「死亡」的一种形式。活着,却只为等死,不是十分浪费?仿佛空有许多来自神的生命礼物,却从未想到要送出去祝福甚么人,只待将来为自己陪葬。
从未送出手的生命礼物其实等同废物,价值等于尘土。
问题出在哪呢?出在人对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一无概念,对这一生要作什么事也毫无想法。配偶、生活、家庭和孩子成了他的最佳掩护,让他忙得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
今天如果给人一百萬元,他绝对不会不知道要花在那里。但若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不用工作,时间随便你用,会不会知道要作些什么呢?若给你免费机会去培养一个兴趣,你会想发展什么兴趣?若给你机会再修一个学位呢?孩子长大,离家后,你想作、想学什么?很多人的答案,很可能会说不知道,或者太晚了。
麦哥登《心意更新》一书里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世界,在众人眼里看得见,也可测量。比如说一个丈夫、两个孩子,一份工作。另外一个是内在世界,是看不见,也测量不出,却很容易受忽视的地方。
但这内在世界却是我们所有价值观所在之处,也是我们作决定的地方,至为重要。且这决定不是指生活上的购物层次,像买什么牌子的冰箱、换什么颜色的地毯,而是指生命上的一些重要决定。
一个人若内在空空,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那么生命决定权会交给谁呢?父母?配偶?媒体?还是社会?
然后,就看到许多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他只是按照社会划好的轨道走。直至一天,和中国人所说「四十而不惑」正相反,到了四十岁后反而开始十分困惑,而且什么都不对劲。
也有的会像杨惠珊曾演过的一部电影《我就这样过了一生》,感叹:「人生当不止如此?」
但是,人又常会觉得那些知道自己方向,不断追求生命成长的,是生命力特別强悍的人。若是「女强人」在大陆可能还是个称赞,但在台湾或北美社会中却常会成为单身女郎找不到对象,已婚人婚姻不幸福的「罪状」。「男强人」则是拋家弃子,父亲在家庭中常常缺席的最好掩护。
那首「活出生命的色彩」的诗歌,到底是活出谁的生命色彩呢?除了人所穿的花花色彩,我们内在与外在是否活得灰头土脸,十分黯淡呢?
属灵功课:上帝为我们每个人都準备好了一张蓝图,你可知道呢?
很多人没感觉也不注意,多么可惜!神也叹息。
但若要把生命活出礼物,就需要对自我有一番彻底的认识。苏格拉底说:「认识自我」,相信我,他说的对象绝对不只是哲人,人人都需要慎重参考。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