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我为何从系统工程师的身份走回家?

标签:
莫非系统工程师在家带孩子上帝创造母亲的角色 |
分类: 孩子教育经验良方 |
最近有名牧发出关于姊妹是否要回家的文章,翻出旧文和大家分享。我两孩子皆已成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说,母亲是否要回家,不是男人说了算。若有需要,父亲其实也可以回家。当然男女有别,隔壁若有孩子哭声,爬起来的多半是亲妈,也是真的。重点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至亲陪伴。而且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除非本人有呼召、负担和回家的异象,否则「回家」不会发挥真正的意义。此文不算教导,唯一己的经验分享而已。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yqVAqoZvDibFspks6maZOHf3NPmX4Zu4ric2bqnYicWxahh4fBicVXjPovz56XwDFd60PaaKqUiakmUTT0H9PyWtKm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婚后一次机会里,与母亲谈到日后小家庭的家庭计划。我提到日后一旦有了孩子,我会把工作辞掉自己来带,却未料会引起母亲强烈的反应︰「辞掉工作?那我当初何必让你念那么多书?」
一句话问得我愕然。想到母亲虽多年做事,但在我上小学以前,我和哥哥都是被她一手拉拔大的啊!问起这些,她更不平,说︰「你怎么能和我那时比?我们那个时候留在家,是因为别无选择啊!你现在有那么好的工作为什么不做?」
母亲的口吻,让我想起妇女解放运动下的一些声音。是啊!我们奋斗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帮助女人走出厨房,拥有一份职业,且尽量和男人争取同工同酬。你又为何如此没出息地「走回」家庭,甘于作社会眼中的二等公民呢?
况且我算是在西方文化的洗礼下长大,对中国女人的「贤妻良母」、「三从四德」一窍不通,一向都是追求着女人的经济独立和生活自主。不但如此,在关系上我还特别地「后现代」,过去是渴求一份感情,却怕作婚姻的承诺;婚后又深怕被孩子缠绊,总是能拖就拖,不轻易地把麻烦往自己身上揽。这会儿我又为何会兴起连我母亲都不大能接受的想法呢?
这要缘起一次一个有着心理学背景的牧师所说过的一句话︰「母亲若能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不出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那会是送给孩子最好的一件礼物!」
而他所根据的是心理学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发育的研究报告,其中一再强调指出孩子与母亲之间在一岁至三岁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孩子日后人格和自我形象的重要基石,所谓的「三岁定八十」。
母亲对孩子那种及时响应的爱与照顾,可以赋与孩子一个健全的自我形象和安全感,使得孩子即使日后远离家乡,飘走天涯,思念必有所归,心亦必有所属。
母爱在孩子心中所埋下的家,使孩子不管闯荡至哪都能有一个「在家」的感觉,并也能比照心中那个家的模式,为自己创造一个有爱和温暖的家。
在听到那牧师讲的这一番话后,我当时便想到︰原来上帝创造万物,各按其职成为美好,女人在身体与心理上的特殊结构,便全是为了肩负「母亲」这一神圣的角色啊!
单就怀胎来看,婴儿便必须藉母体孕育生命九个月,落地之后又一经啼哭,母亲身上暖暖的奶汁便会涓涓滴下。不管现代奶粉有多进步,多方便,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均一律指出母奶的营养价值胜过一切。
而上帝的精心设计,尚包括了嵌在女人心里,那浓浓密密的奇妙母性,不管女性主义者如何贬低婚姻与母职,女人一旦身为人母,对孩子的眼泪与微笑便很难不动心软化,自动缴械,并对孩子怀有莫大的爱和牺牲的心。山是山,水是水,上帝在女人身上这原始的设计本具有其神圣的意义啊!
但在我们生活的四周,只要有办法的女性,全都会出去上班。女人好不容易由文化的捆绑下挣脱出来,处处讲究寻求自己的天空,若再把自己埋回尿布、奶水之中,不是有点在时代中开倒车吗?
更何况我还不那么爱小孩呢!多年所学弃而不用,去作自己并不擅长的事,不可惜么?在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间我反复地挣扎了好一阵。却终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女人身赋母亲这样的角色与孩子的需要,是不会因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型态而有所改变!
再加上由一本书上我读到女人的一生好比不同的「季节」,这种为了一个孩子三年,两个孩子在家五年的时间,好比一个暂时隐退、另结生命果子的季节。
在这季节之中,女人可以把握时间多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并花工夫来发掘、培养孩子的潜力和恩赐。等孩子长大入学之后,女人再投回工作巿场发展自己,便不会有「一辈子」陷在家中不见天日的窒息感觉了。
自忖︰为孩子付上一个季节、五年的生命,这样的代价在我数十年的生命里应当还是舍得起的吧!
当然,这些反复思量,在孩子红咚咚的小身体一送到我的怀抱中时,一切皆烟消云散,爱得无怨无悔了。于是在和先生沟通之后,我郑重地放下工作,走回家庭。
为这个决定所摆上的心理代价却不可讳言挺大。
一开始面临的便是放弃我的经济独立。
我十八岁来美,大学都是半工半读,连对父母伸手要生活费都难,独立一直是我的自信和骄傲。现在却得面对毫无收入,被另一个人「养」的日子,心中要跨越的不只是向人伸手的感觉,尚包括在这经济不景气,人浮于事的现象里,对另一半谋生能力的信任与交托。
好在另一半在此事的共识上,对我走回家庭表示诸多的感激,从不对我摆出赚钱的人声音便大的模样。这也是妇女解放后的现象吧!过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职份,现被视为是我为家庭所摆上的「牺牲」。
所以他常宣称那唯一的一份薪水,是两个人合力赚的,只是各人赚钱的岗位不同,他下班在家之时,亦尽量帮着做家事,照顾孩子,真正做到圣经中所提到的「同负一轭」。
我知道我很幸运,有一个温柔体贴的现代男性作另一半。对那些不了解妻子留守家中的重要性,而摆出大男人作风的丈夫,我总觉得悲哀。因他们不知尊重的态度,常把太太逼出了家庭,牺牲了对孩子可贵的照顾,多令人遗憾!
至于由两份薪水缩减为一份,在现在的消费水平下,生活方式很需要调整。过去买车,只要拿着广告目录挑车型、选颜色的日子是过去了,现在我们必须对车先作些研究比价的功课,来寻求合适的车子。
生活方面我们开始学着作有计划的算计,再作有智慧的运用,正合了一位姐妹所说的,我们可藉此机会变成一位有智慧的「管家」,更妥善地运用上帝托管给我们的各项资源。
这中间我们发现了人生活上的弹性可大可小,真是所谓的「蛇有多大,洞便有多大」。
在这种小心运用金钱的生活里过了一阵子,忽然对金钱开始有概念起来,发现一块钱若用的得当,可以发挥很大的功用,用起来也特别能享受那个中的滋味,就像饿的人永远比饱的人要懂得欣赏食物的真正魅力一样。所以,我的名言便是对先生说︰「你只尽管赚!我来负责花!」
这是一种用金钱来服事家庭,而非以家庭来服事金钱的生活方式。现看到许多人为了赚钱打拼而牺牲家庭,到头来,却付上了整个婚姻代价,十分令人惋惜!
生下老大六个月后,过去工作时的老板来电问我生活情形,我说好忙。他居然笑起来说︰「别开玩笑!在家怎么会忙?想不想回来啊?」
是啊!在家怎么会忙?同样是家事、孩子,我全天都有时间在家里做,别人是下了班才得空做的「课外活动」,喊忙有理由吗?连我自己过去尚在工作时,对那些家庭主妇喊累都生疑问。
但一个母亲的角色是那样多变,且全不是用金钱买人力来代作的。我们是妈妈、是厨师、是医生、是司机、是清洁工、又是老师……一天不知换多少顶帽子,作起来又比雇工多份爱和心力,怎会不忙呢?
我想,我老板问话的底下,有许多文化期望的涵意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时间就是拿来赚钱的,愈忙表示赚钱愈多、表示愈重要,那不赚钱的母亲怎么会忙呢?
不同于一般的是,别人是投资生命在金钱上,在家的母亲却是投资在「人身」上。别人的回收可以用几块钱来衡量,我们的回收却是看不见,衡量不出的生命成长。
有时候短期间还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差别,不都说教育的成果要看三代才看得出么?家庭主妇若没有为何留在家里的呼召和异象,自我形象很容易走下坡。
好在吾道不孤。
九○年代的美国,妇女角色有渐渐走回家庭的趋向,叫作「摆回家」(Swing Back Home)。这和近来鼓励用布尿布而非纸尿布(为了环保),喂母奶而非奶粉(因研究出母奶营养价值高)等等,是同样的复古作风。
好笑的是女人走了一大圈,经过各种调查、研究、教育训练的结果,发现对家庭、孩子的一些看法,竟和我们的婆婆、祖母辈没有太多的不同。
上帝最原始的设计,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
这些走回家庭的妇女,大部份是已受过高等的教育,在事业上小有发展,回家全凭着一股使命感,把母亲当作另一份工作、另一个管道来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精力,心态上自不同于那些因找不到合适工作,又不清楚自己在家的意义,以致常有「身在」而「心不在」状况的妇女来得有挫折感了。
想到母亲那一代所挣扎的问题是︰「要不要出去工作?做什么?」
而现在我们面对的则是︰「要不要留在家里?留多久?」
两代之间的差别已不在于女人是不是被解放、争平等,而是在于女人是否在上帝所创造的角色中能有选择的自由,得到真正的释放!
所以,我「选择」回家。
(此文原名「走回家庭的路」选入《莫非爱可以如此》一书,江西出版社)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点击原文地址,文章最后的“莫非亲子讲座:成年子女如何爱”视频也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