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支正平教授
(2016-11-18 18:27:09)
标签:
继发性贫血支正平教授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血中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造成组织细胞缺氧。患者有苍白,乏力,困倦,心悸,气促,头晕,眼花等。严重有幻觉,抑郁,脏器功能衰竭。贫血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除原发于骨髓造血组织病变外,有其他原因引起的也很常见,尤其是老年患者更为复杂。因此对贫血患者必须要全面详细检查,制订全方位的治疗方针。本文就有关继发性贫血的诊治介绍如下:
- 消化道是造血原料鉄,VB₁₂
,叶酸和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器官。消化道病变不仅影响造血原料的吸收,还会因病变导致失血过多,如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食道裂孔疝,胃空肠吻合术后,慢性结肠炎,痔,肠道寄生虫病,消化道肿瘤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同时有消化道症状: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定期做消化道内窥镜及影像检查常可发现早期病变.应同时治疗消化道原发病及给予抗贫血药。由于有消化道吸收障碍常需用注射铁剂及VB₁₂ ,有重度贫血或急性出血时应输血。 - 肝脏是血红蛋白代谢的重要器官,各种肝病如慢性肝炎,酒精和药物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胆汁淤积,肝硬化,肝癌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同时有明显的乏力,恶心,呕吐,消瘦,肝痛发胀,肝脾肿大,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等。有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者贫血较严重还可能会引起急性大出血。部分慢性肝炎(主要是丙型肝炎)可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差。治疗应加强营养,积极护肝,促进肝功能修复,才能改善贫血。有叶酸,VB₁₂
缺乏者要及时补充。铁剂使用要慎重,仅用于有明显缺铁者。有门静高压,食道静脉曲张者可结扎或注射硬化剂,防止破裂大出血。 - 肾脏,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多囊肾等可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氮质潴留造成头昏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由于营养不良,水分滞留导致,有轻到中度贫血,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可有重度贫血,主要是肾组织破坏造成肾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骨髓造红细胞的功能受抑制。同时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消化道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障碍使贫血加重。治疗应保护肾功能,积极休息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注射促蛋白合成的药丙睾。限制钠盐,减少水潴留,适当补充造血物质叶酸,VB₁₂
和铁剂。血红蛋白低于50gm/L贫血症状严重者可少量输新鲜血或红细胞悬液。有尿毒症时用血液透析可改善血液成分,去除EPO抑制物和溶血素,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肾移植成功者血红蛋白可以恢复正常。
- 内分泌病:许多内分泌激素参与调节骨髓造血功能。有垂体前叶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素,性激素等。当有功能紊乱时也会有贫血,一般为轻到中度,青春期妇女因长期月经失调,失血过多贫血较严重。治疗应先调整内分泌功能,原发病恢复后贫血也可恢复。有失血过多缺铁者应补铁。
- 感染: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发生贫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 败血症,结核病,寄生虫等。致病菌的毒素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肠胃道功能紊乱,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消耗过多导致营养不良抑制造血。钩虫病造成持续性肠道出血,疟原虫大量破坏红细胞。各种感染造成组织溃烂出血都能造成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和贫血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使感染更难控制。因此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的营养支持,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贫血也可改善。重病患者可以小量输血增强免疫功能。在康复期应补充蛋白质、叶酸、VB₁₂ 、铁剂,彻底纠正贫血。
- 恶性肿瘤:癌症患者伴有贫血十分常见,有时还可能以贫血为首发症状,除造血组织肿瘤外,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肿瘤等都有报道。特别是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贫血,必须作全面检查,寻找隐性原发病灶。肿瘤组织产生的毒素可造成机体营养不良,抑制骨髓红细胞造成和红细胞破坏增多。肿瘤表面组织溃烂出血使红细胞丢失过多。骨髓也是最常见被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之一,多见于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肿瘤转移到造血组织后,加重贫血。在治疗肿瘤时,使用的放疗和化疗药物都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付作用。因此,在治疗时必须严格选择治疗方法,药物品种和剂量,加强营养支持。在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措施,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 毒物:化学品和药物造成贫血相当普遍。各种重金属盐,铅,汞,砷,镉等。有机溶剂-汽油,苯及其衍生物醛,酚,蒽,萘等。各种消毒液,清洁剂,杀虫药,除草剂等含有有机磷,有机氮,有机硫,超氧化合物等都可能使红细胞破坏过多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生物毒素-蛇毒可致溶血。不少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破坏红细胞如氯霉素,磺胺,利福平,保泰松,消炎痛,他巴唑,乙胺嘧啶等与个体敏感有关。因此在用药前充分了解患者用药的历史,在用药中严格掌握剂量,仔细观察药物的效果,尽可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 抑制骨髓造血作用与使用剂量有关。如: 氨甲喋呤,硫基嘌呤,氮芥,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周期,避免发生不可逆的骨髓抑制。
- 其他可以发生继发性贫血的因素有:
-
- 婴幼儿及青少年期体格快速发育,血容量增加很快,必须要加强营养补充铁剂,蛋白质,防止发生缺铁或营养性贫血。
- 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因为胎儿快速成长和水潴留易致贫血,必须增加营养和铁剂。
- 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因为自身免疫抗体发生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此时需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血浆置换术清除自身免疫抗体。
- 大面积烧伤后1-2天内可能有急性血管内溶血与烧伤面积深度有关,可持续数周,需积极支持治疗输血浆,抗感染。
-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因机械损伤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贫血。
必需注意:很多贫血患者可能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开始治疗贫血前,必须一一查明原因,制定全面的 治疗计划,从根本上使病人得到康复。切勿滥用“补血药”,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