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远仲教授:壳寡糖——生命第六要素
(2015-03-16 09:17:12)
标签:
健康澳洲医学保健中心沈远仲教授壳寡糖生命第六要素 |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沈远仲教授
什么是壳寡糖
壳寡糖的学名是“β-1,4-1寡糖葡萄糖胺”,是 由2-10个氨基葡萄糖通过β-1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又可称为甲壳低聚糖或几丁寡糖。它作为动物性膳食纤维,多从甲壳类生物(蟹、虾)中提炼出来。
壳寡糖的特性
壳寡糖系甲壳素的第2代衍生物,属碱性、带正电荷、水溶性好、低分子量(小于2000),且同时具有游离的氨基酸与羟基,系取自于自然界的膳食纤维,也是天然的碱性多糖。它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 碱性:人体分解代谢产物多为酸性,而寡壳糖的氨基决定其碱性属性,因而有利于中和酸性代谢产物,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2、吸附性:寡壳糖带正电荷的多糖,能吸附人体内多种带负电荷的有害物质,如毒素、重金属、肿瘤细胞、脂质等。
3、还原性:壳寡糖所含的氨基具有还原性,可对抗自由基的影响,净化自由基,使其失去危害人体的作用。
壳寡糖的研究与开发史
甲壳类生物的生命力和抗病力都超过脊椎类动物。含有甲壳素的昆虫、龟贝类、蟹、虾类动物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并繁殖,而人类与鱼类等脊椎动物的生存能力较差,二者之间的巨大生存抗逆差异引起了科学家和医师的兴趣,从而开发和运用壳寡糖。
*早在400多年前的《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蟹壳烧存性,酒服,治妇女产后儿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积。”这是临床应用甲壳素的最早记录。
*1811年法国Broconnot教授首次分离出甲壳素。
*1823年法国Odler从昆虫翅鞘中分离出同样物质取名“Chitin”。
*1890年德国Aoppe-Seuler从甲壳素中提取壳聚糖。
*1977年英国Muzzarell教授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甲壳素和壳聚糖国际会议,以后每二年召开一次。在1991年的会议上,欧美医学科技界和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将之誉为“生命第六要素”。(即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第六要素)。
*1986年日本发布了壳聚糖在癌细胞增殖中的抑制作用是以往抗癌剂的5倍,且可防止癌细胞转移。
*1994年俄罗斯将壳聚糖用于治疗核辐射所致的各种疾病。
*1995年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FDA)及欧共体批准壳聚糖投产。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天然产物与糖工程课题组,专业研究壳寡糖,并在2000年通过其科研成果鉴定。
*2013年1月中国用微波辐射技术将高分子壳聚糖加工成水溶性、低分子的壳寡糖,实现了研制工作的新突破。
壳聚糖是甲壳素通过强碱或酶降解后,脱去部分乙酰基的衍生物,但仍因水溶性差,分子量高等原因,临床效力受限。壳寡糖则是壳聚糖的衍生物,具有低分子量(<2000)、带正电荷、水溶性、碱性、人体吸收率高达98%左右,其功能是壳聚糖的14倍,故被认为是广谱的、生命机能性保健品。
壳寡糖的保健作用
壳寡糖的最终代谢产物为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等多糖体,在人体内具有传递信息、识别有害物质、调控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人在幼年时细胞内可以合成上述物质,而成年后则必须从食物或营养品中补充。现代食物由于蔬果种植时使用杀虫剂、无土栽培等技术,破坏了粮食、蔬菜、水果与昆虫的共生机制,昆虫死亡后无法在土壤中被吸收,从食物中摄取此类动物性膳食纤维量大减,人体机能调节和免疫功能下降,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大增,是疾病丛生的原因之一。而壳寡糖的摄入,可具有以下的保健作用:
1、调节免疫功能,辅助抗癌
*调控体液向弱碱性转变,改善癌细胞周围的酸性环境,使癌细胞难生存、分裂与转移。(调节PH值至7.35-7.45)。
*抑制癌肿毛细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的形成,从而阻断癌肿的血液供应,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如提高吞噬细胞活性3-5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4-5倍、白细胞介素1,2增加2-4倍、促进单克隆抗体分泌等。
*带正电荷的壳寡糖在血管中与癌细胞抢夺与血管表面接触的“接着因子”,使癌细胞无法与“接着因子”结合,从而封闭其转移通道。
*减少自由基团和癌性有害物质,壳寡糖并与上述物质形成复合体,将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癌细胞向周围释放溶脂酶,蛋白酶,水解酶等。)
2、调节血脂
*脂肪是带有阴离子的基团,壳寡糖是带有阳离子的基团,阴阳离子结合后排出体外,减少高甘油三脂、高胆固醇和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和吸收,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患。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重要催化酶。壳寡糖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过多的胆固醇合成。(hmg-coa还原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3、调节血压
*现代医学提出过多的食盐所含的氯离子是导致高血压的元凶之一。壳寡糖凭藉独特的、带正电荷的特性,与带负电荷的氯离子相结合,然后排出体外。
*氯离子可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使血管紧张素增高而血压上升,而壳寡糖有助于排氯并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4、强化肝脏功能
肝脏具有分泌、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时,壳寡糖能有效地活化和修复肝细胞,同时可与带负电荷的脂类与胆汁酸相结合并将之排出,还有助于促进肝脾抗体形成。
壳寡糖能改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调节血糖;并因壳寡糖水溶性好,系小分子物质,穿透性强,可穿透血脑屏障,使受损脑细胞得到修复,增强神经细胞糖链。
6、营养骨与关节
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平衡,减少血清中钙和磷的流失,增加钙、镁等矿物质在骨骼中的沉积,提高骨矿物质密度。壳寡糖中的葡萄糖胺是构成软骨的重要成分,可促使受伤软骨康复,并补充关节滑液。
7、降低电离子辐射和重金属的危害
如汞可造成肝、肾损害,铅会诱发癌症,砷会导致色素沉着、皮肤老化等。壳寡糖能吸收吸附或鳌合重金属离子并可降低电离子辐射对人体DNA的损害。
8、调节人体菌群平衡
壳寡糖进入肠道后作为营养物质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繁殖,以维持菌群平衡、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细菌的生长。
生理反应
2009年调查在中国服用壳寡糖者遍及21个省、205个市、县的近百万人,均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包括5位院士。个别人应用后出现皮疹、腹胀、腹泻等。减量服用,生理反应消除后再服原量。须在服用后多饮水。
服用剂量
壳寡糖0.45克/胶囊,空腹吞食。每天2次,每次2-4颗。少年及儿童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