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2014-09-18 09:54:05)
标签:

健康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

澳大利亚医学保健中心嵇训传教授

讲座日期:2014919

 

1.        角膜的解剖生理概要 

角膜,俗称“黑环”, 其实这一名称不符合实际。角膜是一透明组织,看似黑色,是因为它后面展布着含有黑色素的虹膜,就像透明的窗玻璃后面有一黑色窗帘一般。角膜是眼球壁外层,占前部1/6总面积的透明结构。上下径约为10.5mm,左右径约为11.5mm,中央厚度约0.5mm,周边部可达0.9mm,它有三种基本结构: 

1、 位于最前面的是上皮层,是抵御外来伤害的重要防线,它受损后能再生,不留疤痕。 

2、 接着为由排列整齐的胶原纤维所组成的基质层,约占角膜全厚的90% 一旦受损,即为不透明的疤痕所代替。 

3、 最内层是直接和房水接触的内皮层,正常情况下,房水不会透过它进入基质层,保持角膜的透明度。 

角膜富有三叉神经末梢,非常敏感,它的营养主要来自周边部的血管网的渗透,本身不含血管。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嵇训传教授

 

2.        角膜与角膜溃疡 

角膜炎是角膜组织对内在或外来的伤害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目的在于破坏、稀释、隔离或消灭致病因子。临床上表现为眼表充血,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和视力下降,疼痛及眼部“刺激症状”,如怕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如致病因子的强度有限,炎症很快消退,没有显著的基质组织破坏,角膜仍能恢复透明。如致病因子强烈,炎症反应持久而猛烈,角膜基质层发生坏死,脱落形成一组织缺损的创面,即为角膜溃疡。症状更为严重,甚至引起眼球内部某些组织炎症反应,甚至溃疡穿孔。

 

3.        角膜炎与角膜溃疡的病因 

引起角膜炎(溃疡)的原因主要有: 

1) 非感染性:较少见。如角膜邻近组织的炎症,所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代谢毒素或过敏反应;面神经麻痹,角膜失去眼睑的有效保护;三叉神经麻痹,使角膜失去知觉,荣养失调,对外表失去保护性反应;营养不良,严重维生素A缺乏等。 

2) 感染性:较多见。发病前多有眼表外伤史,感染原包括细菌,如绿脓杆菌;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真菌,如丝状霉菌;原虫,如棘阿米巴等。 

单从临床表现较难确认感染属于何种性质。一般说,细菌或霉菌感染的病情进展迅速,溃疡面呈黄白色,有坏死组织或浓厚的分泌物覆盖,很易引起前房的继发炎症反应,房水内有细胞飘浮,甚至积脓,但只要溃疡尚未穿孔,前房内并无病菌入侵。某些病毒性溃疡有特殊形态,如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树枝状角膜溃疡”即为一例。

 

4.        确定感染原的通用方法: 

如起病不久,未经正规治疗用药,可在溃疡面刮取少许标本作涂片,或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直接找寻细菌或霉菌。

如病程已久,特别是经过大量药物治疗后,涂片往往难以见到病菌,需进一步取材作特殊培养。 

 

5.        后遗症的处理 

1、 如溃疡未穿孔,愈合后在原病损处留下不同程度的混浊区(疤痕),轻者称云翳,严重者根据疤痕的浓密程度分为斑翳或白斑。如在愈合前角膜已穿孔,则在疤痕中常混有虹膜残迹, 白色疤痕中夹杂有灰褐色素, 称为前粘性角膜白斑。治疗方法以角膜移植为首选。

2、 如遇大面积穿孔,大片虹膜与残存的角膜组织愈合在一起,则疤痕常呈灰黑色,并可因房水出路受阻, 眼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 整个疤痕组织会逐渐向外膨胀,俗称“回螺眼”,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眼睛的功能已遭到严重破坏,功能难以恢复,有时为求外观,不得不摘除眼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