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治疗心脏病的进展——沈远仲教授
(2014-05-25 15:27:52)
标签:
介入疗法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疾患房颤 |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介入疗法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澳大利亚医学保健中心 沈远仲教授
什么是介入疗法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疗法
冠心病的介入疗法
一、 经皮肤的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通波仔”
经皮将带气囊的导管送达狭窄的冠状动脉狭窄段,然后注气扩张气囊;将狭窄的冠状动脉张开,同时亦将血管壁上的斑块压缩,使血流恢复通畅,从而解除患者的心绞痛及胸闷等症状;然而有20-50%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致冠状动脉再度狭窄,症状复发。
二、 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疗法
适用于“通波仔”无效的患者,还多运用于心肌梗塞、年迈慢性病患者,以及证实冠脉已有超过75%狭窄者。目前多用抗凝血药肝素和抗平滑肌增生药, 以及渗透消炎药涂层的金属支架。新进展则采用玉米和大豆提炼物等制成的聚乳酸生物可分解性塑胶构成的全吸收式血管支架。能支撑及扩张冠脉,恢复正常血流。待血管逐渐痊愈,支架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两年后完全被人体吸收。而传统金属支架永远留在血管内,可能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三、 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
经皮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手术能直接切除斑块组织或将斑块研磨乳化成微小颗粒,以达到消除或减轻冠状动脉狭窄、拓宽其管腔的目的,同时还可提供病理组织学分析的标本。其主要适应症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性病变,偏心性、溃疡性、弥漫性或有钙化的病变,以及开口或分叉处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对施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有大的瓣状物形成、严重的夹层形成或再狭窄形成者,则不适宜行旋切术。鉴于旋切术后可有血管穿孔、急性血管闭塞、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故应慎重选择手术的适应症。部分患者可改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四、 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用激光消融冠状动脉内阻塞性病变并重建血流,即称为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早期采用热效应激光,对冠状动脉损害较大,故目前多采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这是一种冷效应激光,通过光化学效应对组织进行精确地切割,而不伴有热损伤,可汽化钙化斑块组织。一般常用多光纤束激光导管,手术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再通的冠状动脉管腔壁光滑整齐,管腔直径相对较大。
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主要用于球囊成形术失败或有术后并发症,包括血管开口处病变、管状弥漫性病变、钙化病变、完全阻塞性病变,以及再狭窄病变等。
多组研究报道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后6个月内的再狭窄发生率在40%左右,亦可能并发血管穿孔、血管痉挛等,正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及发展。
心脏瓣膜疾患的介入治疗
房颤时采用介入治疗闭合左心耳
1)冷冻消融术
房颤时患者肺静脉前庭部会异常放电导致心脏加速和不规则跳动。经导管将冷冻球囊(最低可达-56⁰C,送到四根肺静脉以阻断肺静脉和心房之间的异常电路连接,以消除房颤。
2)电极针:采用375-500KHZ,80-100⁰C,(局部可达70⁰C-95⁰C)高频射波使异常传导电路对左、右肺静脉前庭部进行环状线性消融,使凝固坏死达到消融。
现在更可采用压力感应导管,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监测手术,成为四维手术,疗效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