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正平教授
(2013-09-20 07:40:47)
标签: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支正平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健康 |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类风湿性关节炎
澳大利亚医学保健中心 支正平教授主讲
讲座日期:2013年9月20日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多处关节炎性破坏造成功能障碍,畸变,致残。1858年由英国加洛德医师命名。历史上类似病情的记载已有数千年。本病发生率约占人群的0.3-2%,美洲印第安族最高达5%。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40-50岁是发病高峰。女:男为2-3 :1。
一、 病因:
本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促发而致。
1、
2、
3、
二、
本病是一种受抗原驱动激发的连锁反应。感染致敏和自身免疫是发病的中心环节。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作用于关节组织,引起滑膜炎性反应,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造成浅表滑膜细胞坏死糜烂,覆盖纤维素样沉淀物。经3-6个月转变为慢性滑膜炎,形成的肉芽肿样物——血管翳持续增长,遮盖在关节软骨面,阻断软骨与滑液接触,中断软骨的营养来源。同时血管翳中免疫活性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和蛋白水解酶,对软骨,软骨下骨,韧带,肌腱等组织侵蚀,溶解,造成关节囊破坏松弛,韧带拉长,断裂,肌肉萎缩,关节面纤维增生,骨化,以致完全失去功能。
类似的自身免疫反应,也会发生在关节外组织和器官,多见于重症患者。
1、
2、
A、皮肤:瘀斑紫癜,片形出血,慢性皮肤溃疡,坏疽。
B、肺和胸膜:胸腔积液,胸膜粘连,间质性肺炎,肺泡炎,肺血管炎,肺动脉高压。
C、心脏:约见于10% 重症患者可侵犯心脏各个部位。
(1)心包炎:心包积液,积液内可找到类风湿因子(RF)。
(2)心肌炎:有心肌结节,肥厚性心肌病,弥漫性心肌炎,坏死性心肌炎,局限性心肌纤维化等,也可影响传导系统而有心率紊乱。尸检可见心肌内有类风湿结节,炎性细胞浸润和淀粉样变。
(3)心内膜炎:多见于主动脉瓣,其次为二尖瓣,可有瓣膜增厚和结节形成,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功能障碍。
D、神经系统:是血管炎引起神经末梢炎和脱髓鞘,也有因关节周围炎性肿胀压迫神经而致。有感觉性周围神经炎,混合性周围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和嵌压性周围神经炎等。少数也可侵犯中枢神经出现癫痫或脑膜炎。
E、肾脏:严重的血管炎可导致肾单位破坏,肾功能障碍,多数肾损害是药物所致。
F、可有巩膜炎,巩膜外层炎,穿透性巩膜软化,巩膜外层结节,角膜炎和葡萄膜炎。
有下列指标者,要警惕有内脏受累:
(1)高滴度类风湿因子(RF)。(2)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3)HLA-DR4阳性。(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血小板计数增高。
三、临床表现:
60%以上患者呈慢性起病,数周内逐渐加重。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全身肌肉酸痛,多部位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病初时呈非对称性,此起彼伏。以后为对称性固定关节肿痛,畸变和周围肌肉萎缩。约5-10% 呈急性发作,全身症状较重,几天内出现关节损伤,多见于老年患者。约1%为恶性类风关,有严重的关节病变外,全身脏器损伤严重,常见类风湿结节,表皮坏死脱落,溃疡。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炎,肠系膜动脉栓塞,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性单神经炎,癫痫和眼部病变等,多见于中年患者,预后恶劣。
四、实验室检查:
1、
2、
3、
A、
B、
C、
D、
E、
五、影像检查:
1、X线摄片:简便,易随访。可见软组织肿胀,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侵蚀,骨质破坏,关节融合,脱位,骨质疏松等。
2、CT对关节间隙分辨率高,多用于脊柱关节检查。
3、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主要检查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缺血性骨坏死,新生物等,对早期诊断有助。
六、关节镜:适用于早期病人,可抽取滑液,滑膜活检和关节腔冲洗等,晚期病人不适用。
七、诊断: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标准:
1、晨僵持续一小时以上。2、有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3、腕、掌指关节或远端指间关节肿。4、对称性关节肿。以上4条需持续6周以上。5、有类风湿结节。6、手部X线检查有改变。7、类风湿因子(RF)1:10以上。以上7条有4条以上阳性者可诊断类风关。
八、鉴别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敏而发病。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炎,无畸变,ASO > 1:500。
2、骨关节病:属退行性病变,患者>40岁,起病隐匿,以远端小关节为主,逐渐加重,无关节外病变,无全身症状。
3、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而致病。起病多为单个小关节,以后发展为多个关节肿痛伴畸形。
4、很多结缔组织病可有关节炎症状,也可能有二种以上同时发生,称重叠综合症。
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育龄妇女,面部有蝶形红斑,关节炎症状可先于皮损前半到5年发生,但不引起畸形,常合并肾损伤,有蛋白尿。
B、银 屑病(牛皮癣)可在皮损前后有关节炎。约10% 首起为关节炎,常侵犯指间关节,呈腊肠样指。RF(一),无皮下小结节。
C、Riter’s综合症:多见于青年男性,反复发作小关节炎伴畸形,多不对称。可累及骶髂关节, 常合并尿道炎和前列腺炎,RF(一),HLA-B27阳性。
D、硬皮病:早期有指、膝、踝等关节疼痛,对称性,有晨僵伴肌肉疼痛,肌力减退,肌萎缩。晚期有爪状屈曲畸形。30%有雷渃氏现象。硬皮病的主要病变是关节周围组织纤维硬化,皮肤发硬,没有骨质破坏,但多伴有食道蠕动障碍和肾损伤。
E、干燥综合症:25-30%类风关病人有继发性干燥综合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见眼及口腔粘膜干燥。有SS-A和SS-B特异性抗体,口唇粘液腺活检有异常。
九、治疗:
类风关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疾病,给病人身心和生活带来痛苦,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必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长期的全面的综合治疗方案。
1、加强营养,改善病人体质。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2、消炎止痛,缓解关节的侵蚀破坏。
A、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能快速缓解疼痛,减轻炎性反应。此类药物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常用的有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等。必需个体化选用药物品种和剂量,一般使用2-3周后无效可换另一种,有效者逐渐减少剂量长期维持。二种以上此类药物同时使用不能增强疗效,反见毒性增加。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胃粘膜糜烂,出血,肝肾功能损伤。也要注意与其它药物的配伍禁忌,如洋地黄,抗凝剂,致溃疡药,肾毒药等。需指出此类药物的抗炎,并不能阻止组织损伤和关节破坏。
B、 慢作用抗风湿药(又称改变病情药DMARDS)此类药物起作用慢,需几周或数月才有效。缓解疼痛作用差,但是抗炎作用持久。可减缓关节的侵蚀破坏。早期使用可阻止病情发展。必需持续应用,过早停药会复发,早期与NSAIDS同时使用效果较理想。
(1)金制剂:AURANOFIN,AUROTHIOGLUCOSE有抗炎作用,长期使用能改善症状,缓解滑膜病变,副作用有粒细胞减少和肝肾损伤。
(2)右旋青霉胺(DPA):能抑制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而达到治疗作用,减轻滑膜炎症。需使用2-3个月才能见效,缓解后可减量维持,不可停药。副作用有肝肾功能损害,皮疹,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氯喹和羟氯喹:能抑制类风关的滑膜破坏,必需使用3-6个月才有效,但疗效持久。如连用半年无效,不必继续使用。孕妇和未控制糖尿病患者禁用。
(4)柳氮磺吡啶(SSZ)是水杨酸和磺胺的络合物。有抗炎和抑菌双重作用,能抑制类风湿因子的合成。用药4-8周可见效,需长期维持,有肾功能损害和磺胺药过敏者忌用。
(5)免疫抑制剂: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阻止关节炎性破坏。有甲氨喋呤(MTX),硫唑嘌呤(AZA),环磷酰胺(CTX),环孢菌素A(CsA),来氟米特(LEF)等。一般用小剂量长疗程治疗。要注意粒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损伤。
C、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迅速地控制炎性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减少粘连和疤痕形成。多用于急性关节炎发作,而慢 作用药尚未见效时和有严重关节外病变者。但是不能阻断病理进展和关节破坏。必需严格掌握指征,控制剂量和疗程,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D、生物制剂:针对类风关的异常免疫反应选用相应的对抗因子,具有选择性高,毒副反应小的优点。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已用于临床的有γ -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转移因子(TF),胸腺肽等。对难治性重症的类风关也可用血浆置换术或免疫吸附,以清除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E、 中医中药:本病属痹症,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造成关节酸痛,活动不便。应辩证地在不同时期选用相应的治法。常用成药有三蛇酒,雷公藤,正清风痛宁,尪痹冲剂等。
F、外科手术:自19世纪已有手术治疗类风关的报道,主要有滑膜切除术和矫形—关节矫形术,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等。由于病人在手术前已经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同时必需根据病人的具体体质条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前后的处理。
G、理疗和康复治疗:能减轻关节炎性反应,改善和恢复关节的功能。要争取在病情稳定后早日开始。方法很多,要根据条件和病人的情况选择。常用的有电疗,超声波,音频,激光,紫外线,远红外线,水疗,蜡疗,针灸,拔火罐,推拿等。
十、预后:
关节炎本身不会致命,但是长期的疼痛,关节功能障碍,残疾,造成病人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应积极鼓励病人坚持治疗,增强和疾病斗争的信心。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药物的毒性反应和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