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物 性 肝 病——林秀玉教授
(2012-07-16 07:50:45)
标签:
林秀玉教授药物性肝病健康 |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
由于使用某些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将这类肝病称为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包括急、慢性肝炎、肝内胆汁郁积、肝硬化等,且有时可出现血管病变,甚至引起肝脏的良、恶性肿瘤。严重急性药物性肝炎。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2/3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胃、肠、肝、肾、神经系统和皮肤进行生物转化,而这种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因为肝脏不仅具有其他器官难以比拟的最丰富的药酶系统(包括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而且从不同途径摄入的药物及毒物,均需要通过肝脏的首次过滤,有些原本无毒的物质,在经过肝脏的代谢后,它的中间产物居然变成有毒的了,并首先侵犯肝脏,肝脏这种将无毒物质转化为毒性物质的过程,称为增毒。另外,有些物质经过肝脏的代谢后变为无毒,这一过程称为解毒。在解毒过程中这些物质仍然可以侵犯肝脏。这种“增毒”、“解毒”的过程都可以损害肝脏,但是否引起肝病决定两个因素:(1)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程度;(2)机体(包括肝脏)对药物的反应。由此可见,肝脏在药物及毒物的代谢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药物性肝病可分为:(1)可预知者:药物的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均较明了(临床上己淘汰此类药物)。肝脏病变可在动物试验中复制,如四氯化碳。(2)不可预知者:与病人特异性体质有关,(有过敏体质的病人),此种肝损害不能在动物中复制成模型。如在使用青霉素、磺胺、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发生的过敏反应,肝内就可见组织学的改变。
药肝的发病机制可通过改变肝细胞膜的物理特性(粘滞度)和化学特性(胆固醇/璘脂化),抑制细胞上的K+,Na+-ATP酶、干扰肝细胞的摄取过程、破坏肝细胞骨架功能、在胆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复合物等途径直接导致肝损伤,也可以选择性破坏细胞成分,与关键分子共价结合,干扰特殊途径或结构过程,间接地引起肝损伤。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方式有:1,作用于肝实质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及癌变;2,有些药物干扰胆汁形成或作用于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胆汁淤积;3,还有一些药物作用于肝内外的免疫细胞,引起免疫性肝病。
药肝有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
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机理所引起的药肝的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急性药物性肝炎和慢性药物性肝炎两大类。
(1)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物性肝炎,在4周以内有药物接触史,临床表现与一般病毒性肝炎相似,患者可有肝区不适、食慾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尿色深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肿大伴压痛。生化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轻症者可无黄疸,仅有肝肿大,转氨酶增高,症状轻微。严重者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2)慢性药物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的转氨酶升高。亦可发展为肝硬化或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大多数患者为缓慢发病,自觉乏力、厌食、上腹不适、肝脾肿大、肝区痛、黄疸、可有肝掌或蜘蛛痣等。此外,有些患者还有关节痛、皮肤紫纹、闭经、多毛、痤疮等肝外表现。除肝功能异常外,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如有黄疽深、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腹水、少尿、肝浊音界缩小、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提示病情危殆。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肝?
种类繁多,很难全面列举,只能根据报导最常见的有:
抗生素药物: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大环内酯类药,如四环素、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重金属类药物:锑、汞、砷等。
解热镇痛药物:保泰松、阿斯匹林等。
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
抗抑郁症药物:阿米替林。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麻醉镇静药物:乙醚、氯仿、吗啡、苯巴比妥等。
镇静药物:苯巴比妥等。
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
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心血管药物: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缓泻剂:双醋酚酊。
中药有肝毒性的包括:大黄、相思子、千里光、黄药子、望江南的种子、苍耳子、野百合、天花粉、艾叶、川楝子、金不换、桑寄生、肉桂、附子等。有些中成药可引起肝损害如民舟双黄连胶囊等。随著对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引起肝毒性的中药品种和数量还在增加,务必加以留意。
1,大多在给药后1周-3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的表现。但既往已接触该药或致敏的患者可能在用药1-2天内发病。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2,药物治疗停止后肝脏异常消失,常在数周内可完全恢复。如果停药后临床表现在几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一周内下降50%以上,对诊断意义更大。
3,偶然再次给予该药物,可引起肝病的复发。但切不可故意试试,以免导致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引起暴发性肝炎。
4,排除其它病因引起的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肝郁血等。
5,周围血象有嗜酸粒细胞大于6%
6,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
7,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具备上述第一条,再加上其中任何两条均可考虑药肝。
如何避免药肝的发生?
1,提倡合理用药,不可有病乱投医,乱吃药,盲目轻信所谓偏方。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用药时要认真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付作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有无药物的毒付作用的产生,及时就医不可延误。
3,不可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草药等,强调用药适应症、剂量和疗程。
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通常要更加谨慎。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用药过程中要重视肝肾功能的检测。
药肝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肝损害的药物;
根据药物情况给予相应的解毒剂,如扑热息痛肝损害时用N-乙酰半胱氨酸有特殊的疗效。
2,卧床休息,配合饮食疗法(同病毒性肝炎)。给维生素B、C、E、等。
3,明显淤胆者可给予强的松和强力宁等治疗。
4,暴发性肝衰竭者,可采用人工肝或人工肾清除药物,条件具备时可行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