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澳洲紫薇
澳洲紫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6,804
  • 关注人气:7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冠状动脉血管支架的临床运用和评价——吴熹教授

(2012-03-05 17:33:46)
标签:

冠状

动脉

血管

支架

临床

运用

健康

分类: 澳洲医学保健中心

供给心肌营养的血管称为冠状动脉,主要干道口径0.3-0.5cm。血管硬化病变是从血管内膜开始,首要原因是血液生化成分的改变:高血脂。过高的胆固醇与单核细胞一起从血管内膜细胞之间的空隙渗入管壁,主导血管壁组织变性:内膜崩解,胶原纤维蛋白增生,钙质沉着,平滑肌游入,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形成粥样斑块。

 

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短暂的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若突然供血终止,严重持久地缺血引发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当前临床采用血管支架(STENT)重建血管,维持心肌正常供血,特别在抢救心肌梗塞呈现极好的效果,拯救无数生命。

 

支架的结构与性能

血管支架以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刻制成管状,其管壁呈网状带有间隙的金属支架。不锈钢除铁外,铬在表面呈微米的氧化铬(CrO2),防止生锈。制成不同长度与口径规格支架后,穿套在与其相匹配的气囊导管上,消毒后供临床使用。

 

支架性能:抗外压,具柔软性,透视下可定位,防滑脱移位外,应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应无毒,不致敏,不致癌,抗磁性,不干扰核磁(MRI),理化性能稳定,有抗凝血功能,但是至今尚无理想的材料构建支架。

 

支架的临床作用

支架仅作支撑住被扩张后的已硬化的血管,保持血流通畅。所以支架植入前,斑块硬化狭窄的管腔必须先以气囊导管扩张。支架置入在已被扩张的节段内,支撑管壁,抵抗该节段管腔的环形收缩力,达平衡时二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支架维持管腔通畅。支架弥补单纯气囊扩张后由于管壁的回缩而造成局部再狭窄。一个稳定支架表明它稳固地嵌入管壁内,为此支架须扩张到比该血管段应具备的正常内径大10-15%。

 

临床支架植入的三步骤

·  冠状动脉造影:经右侧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右手腕处的桡动脉插入造影导管,直至左右冠脉开口处,注入造影剂,录像后反复播放,确定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长度与程度。狭窄程度>75%口径是放置支架的指数,再根据狭窄的长度及上下正常口径确定所需支架的规格(口径X长度,如2.5X20mm,3X20mm,3X25mm……等)。

·  第二步为气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从原路插入气囊导管,到达狭窄节段后注气扩张气囊,血管壁也随之扩展。将斑块压回血管内,破裂或沿血管向无病变的血管伸展,扩大后的管腔使血流恢复通畅。

·  第三步支架置入。送入已选定规格的携带支架的气囊导管,到达已经被扩张的节段后,将气囊注气扩张。气囊扩张时支架随之扩张,并将支架固定在被扩张的原狭窄段内。然后将气囊内气体抽瘪,撤出气囊导管,将扩张开的支架留置在原先狭窄病变的节段内。

 

 

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意义

 

当前治疗冠心病有二种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支架介入。

 

搭桥术需要手术,大都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创伤大,对全身影响亦大,恢复慢,可能因手术及体外循环而出现各类并发症;相比之下支架介入显现较多的优点,不需体外循环,术前准备步骤少,只需局部注射1-2ml麻药即可,操作便捷,对全身影响极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支架的问世开创了人类治疗冠心病新的一页。

·  突然性心肌梗塞及时运用支架介入,5/6心梗病人得救,降低了死亡率。

·  年迈、有慢性基础病人无搭桥条件和指征者,可选支架介入。

·  证实有 >75%的狭窄者,支架介入可预防心梗发生及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支架固有缺点及不良组织反应

 

·  支架金属带正电荷,介入后会吸附血浆中带负电荷的纤维蛋白原(FG),在支架表面形成5-10μm厚的纤维蛋白层。当FG的电子转移到支架上后,FG即被活化,裂解成单体,吸附血小板(PL),继而形成血栓。

·  支架金属的表面能影响血液在支架表面扩散,临界表面张力为20-30dyn/cm,的材料能阻止血球在其表面粘附,有抗凝能力。但当前支架的表面能都高于此值,可招致血栓形成。

·  任何材料构建的支架植入后即刻成为机体异物。视为抗原,激发机体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反应)。组织细胞包围支架异物,各类免疫细胞集中于支架周围,造成充血、渗出和吞噬反应(炎症现象)。免疫反应越重,组织增生越重。

·  支架介入狭窄段后,也造成血管粘膜损伤,粘膜下层的胶原蛋白被暴露,胶原蛋白可激活血小板,除发生凝血外,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各种因子,尤其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MSCF)促进支架所植入处平滑肌游走增生,造成支架植入后晚期狭窄。

 

 

 

支架性能的改进

为了改善支架介入后引起早期血小板血栓性再狭窄(支架介入后二周内发生),以及晚期平滑肌游走性增生造成的再狭窄(4-6周后发生),再次出现心梗的症状。必须对支架的材料进行结构改进修饰。并对支架表面进行药物涂层,构建新一代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支架。

 

抗凝血药肝素;抗平滑肌增生药鲨肝醇/雷他霉素。将此二类药物涂抹于支架表面成为涂层支架,改善了支架的血液和组织相容性,减少了早期血栓形成和晚期平滑肌增生所形成的再狭窄。目前已被临床广泛运用,涂层支架又称脱洗支架,代替了原先的裸支架。

 

 

支架介入后必须抗凝及降血脂治疗

 

·  涂层支架介入后药物逐渐脱洗,一般仅可维持3个月,逐渐脱洗完毕,最终又成为裸支架,失去了抗凝和抑制组织增生的作用,所以临床抗凝治疗为安全起见,常延长至6个月甚至9个月,不无道理。

·  再则支架介入过程中,造影导管、气囊扩张导管、气囊支架导管先后频繁地从外周动脉插入冠状动脉,对血管内膜构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引发血栓形成,故亦必须抗凝治疗。

 

临床目前采用两类抗凝药合用:

    氯吡格霉,抑制血小板活性,阻止凝集。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调节血脂  支架介入只作为重建狭窄冠脉的通畅,恢复心肌的正常供血,但是冠脉内的原先病变并未消失,所以支架介入后仍需继续治疗冠心病,调节血脂。目前广泛运用有效的降血脂药物以他汀类药物为主。

 

 

支架的进展

 

所幸的是,涂层支架在脱洗完毕时,相当一部分支架表面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攀附,将支架与血液隔离,避免了再狭窄的发生。已知支架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些新的理论应运而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  支架表面生物化,及早诱导内皮细胞攀附、增生、繁殖覆盖支架表面,与血液完全隔开,不暴露在血液中支架失去对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  支架降解  支架介入后,重建血管通畅,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后,随即自身逐渐降解消失,恢复正常血管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