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美欧洲•教堂篇--潇湘晨曦 (转载)

标签:
欧洲教堂旅游 |
分类: 国内国外旅游观光 |
圣瓦西里大教堂
圣瓦西里大教堂是伊凡四世为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远征胜利而下令修建的教堂,每个圆顶代表一次伟大胜利,圆顶以圣徒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瓦西里,所以人们就称整个教堂为圣瓦西里大教堂。教堂建成后全世界都景仰她的美丽壮观,伊凡雷帝不想让类似的教堂出现在其它国家,于是他将修建教堂的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教堂于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由俄罗斯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设计修建,是莫斯科的象征。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怜子》,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三是贝尔尼尼设计圣伯铎宝座。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伯铎广场,建于1667年;广场上有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排成四行,柱子上方雕刻着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1160年,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并于1163年时埋下第一颗基石,教堂开始兴建,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负责奠基。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零起点”标志,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是从这个“圆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
神圣家族大教堂
巴塞罗那是位于西班牙东部的一座著名的地中海城市,融合了各种建筑风格,是欧洲最迷人的城市之一。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124年尚未竣工的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大教堂”堪称世界之最。神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一年后著名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迪被命名为工程总指挥,他从事该工程40多年之久,直到1926年辞世。
教堂长110米,高45米,有三个立面,每一面有四座高塔,共12座,献给十二位使徒;四座雄伟的钟楼,每一座献给一位《福音书》作者,还有两个巨大的圆型拱顶,高达170米,分别献给圣母和基督。教堂五个正厅有交叉甬道相连接,旨在追求天与地之间、神与人之间的交汇点。目前已建成教堂正面的12个钟楼中的8个,尚有天国墙面的四个钟楼、圣母玛丽亚塔楼和4位福音书作者的雕像待建。教堂中殿的穹顶已经完工,现在主要是修建教堂的翼部、十字厅堂和教堂后部的穹窿。教堂一边修建一边供游人参观,真是别有情趣。教堂的建设遵循赎罪的理念,资金从一开始就只是来自于私人的捐赠施舍,该形式延续至今。
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经过了七个世纪。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教堂、世界第四大教堂,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教堂建于1296-1436年,整个教堂装饰华丽,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工程历时14年,由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勃鲁涅斯基设计;内部墙壁上有一幅著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外墙以黑、绿、粉色条纹大理石砌成各式格板,上面加上精美的雕刻、马赛克和石刻花窗,呈现出非常华丽的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建于公元532年-公元537年,该处先前的教堂在暴乱中被摧毁。教堂宏伟的穹顶由4座大拱门支撑。穹顶和柱子的顶部布满由一小块一小块玻璃组成的美丽镶嵌图案,常以金、银来加以衬托。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写道,教堂的穹顶看起来好像没有基座,仿佛是靠一条金链悬挂在天堂上。作为君士坦丁堡主教堂,圣索菲圣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在那里加冕。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攻占该城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对这座建筑大加赞赏。
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是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万神殿的装饰风格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神殿入口的青铜大门,原与穹顶和门廊天花板所覆的镀金铜瓦互为呼应,现今铜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铜大门镇守那一份已逝的气势。万神殿内宽广空旷,没有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在帕特农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这座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了。
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人们至今仍能从饱经沧桑的神庙看出精微矫正的痕迹和出神入化的效果,这真是文明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