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秋,闻名世界的德蕾莎修女与世长辞,人们随即就希望教廷能把她册封为圣女。她为何能赢得人们对她的敬爱呢?今简介其生平如下:
一九一○年依搦斯刚哈波雅修(德蕾莎本名)诞生在马其顿的首都斯哥比耶。此时的马其顿仍然是鄂图曼帝国的一部分。她的父亲尼格拉,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且积极参与反土耳其运动,争取阿尔巴尼亚的独立。母亲特拉纳是一位很勇敢的妇女。在丈夫死後,便照顾三个儿女:拉沙、依搦斯和亚则,她亲自给予儿女们宗教教育。
一九二八年九月廿五日,十八岁的依搦斯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爱尔兰。在此地,她入了劳来多修会,此修女会是玛利华德於一六○九年成立的,此修会重视派遣传教士到印度传教的使命。依搦所在自己家乡听说此事,便愿到印度传教。同年十二月一日,进入初学後,便改名为婴孩耶稣玛利德蕾莎修女。她与另一位修女玛利玛德莲一起前往印度。十二月廿七日抵达可伦坡。
一九二九年元月六日,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达耶林城开始初学训练。
一九三一年五月廿四日,玛利德蕾莎修女在达耶林城发初愿。
一九三七年五月廿四日,玛利德蕾莎修女发永愿。直到一九四八年八月,她都在加尔各答城的圣母学院教地理和宗教课,最後成为该校的负责人。
一九四六年在九月十日的夜晚,当德蕾莎修女乘火车从加尔各答至达耶林城时,她觉得自己被召叫为最贫穷的人服务。於是她便向神师则来斯定艾森神父(Rev.
Celeste Van Exem)和加尔各答的总主教佛迪南贝利耶(Ferdinand
Perier)徵询意见。他们建议她要忍耐且小心行事。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玛利德蕾莎修女写信给罗马的总会,请求许可她离开劳来多修女会,好专心为印度穷人服务。得到许可後,她便褪下劳来多修女会的会衣,穿上印度穷人的白长衣「沙丽」(Sari),离开劳来多会院。她独自走在巴特纳城,在那里的一座医院受护士训练。三个月後,她回到加尔各答城,暂住在安贫小姊妹会。十二月,她在加尔各答城最穷的地区莫地及尔(Moti
Jihl)开办一座小学。
一九四九年二月六日,德蕾莎修女搬到哥美斯家庭为她準备的房子里。三月十九日(圣若瑟庆节),第一位初学生加入她的服务行列,她原来是德蕾莎修女在义大利城教书时的学生,她本名叫苏巴西尼达斯(Sabashini
Das)。入修会後,取名依搦斯。
一九五○年十月七日,仁爱传教修女会被批准了。此後,德蕾莎修女在尼尔玛利德地方(Nirmal
Hriday)为垂危者成立一个家。在斯苏巴湾(Shishu Bharan)为弃婴建立一座托儿所,以及在桑地纳加(Shanti
Nagar)为癞病人建立一座村莊。
一九六○年德蕾莎修女三十三年为贫穷人服务,该年十月首次离开印度。这次是美国邀请她参与会议。在回加尔各答之前.她转赴罗马,拜访教宗若望廿三世(一九五八~六三年)。亚加及尼枢机承认她的传教修女会是一个宗座的修会。在罗马,她首次遇到自己的哥哥拉沙,这是她十八岁离家修道後第一次与哥哥见面。
一九六五年二月一日,仁爱仁教修女会正式被批准为宗座修会,德蕾莎修女从此可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七月廿六日,在南美委内瑞拉的哥哥洛德城(Cocorote)建立一所修院。
一九六八年教宗保禄六世(一九六三-七八年)邀请德蕾莎修女在罗马建立一座修院。
一九七一年教宗保禄六世赐给德蕾莎修女「若望廿三世和平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月,德蕾莎修女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接受她一生最引人瞩目的荣誉。
一九九○年在经历几次心脏病发作後,德蕾莎修女住院多时,她向当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申请辞去总会长的职务。但是,修会於九月八日又再次选她为会长,她又再次出任该职。
一九九一年三月卅一日,德蕾莎修女在祖国阿尔巴尼亚的弟拉纳重新开放一座主教座堂。此教堂在何斯哈(Enver
Hoxha)独裁时代,被迫改为戏院。德蕾莎修女又在自己家乡开设三间会院,她的梦想也实现了。
一九九三年五月,德蕾莎修女在罗马作短暂停留,在走向圣额我略小堂时跌倒了,跌断了三根肋骨,进入医院治疗。由於她的心脏病经常发作,德蕾莎修女多次被送到印度的新德里和加尔各答医院医治。
一九九六年由於身体的衰弱,德蕾莎修女再次请辞总会长的职位,这次终于通过。
一九九七年六月五日,美国赠予德蕾莎修女「金牌奖」,感谢她对世界人民的照顾。
一九九七年九月四日,八十七岁的德蕾莎修女与世长辞。
她的修会遍及全球一百二十五个国家,共有五百五十座修女院,她实践了耶稣基督所说的:「你们对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40)印度政府以国葬之礼安葬她。
註:本文参考Jose Luis Gonzalez-Balado写的"Mother Teresa:Her Life, Her
Work, Her Message"199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