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评论
(2010-01-07 16:50: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儿歌评论 |
大题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歌观。我认为一首好的儿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富有童趣”,另一个是“笔随时代”。二者得兼,即为难得精品。
当代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在他们的发育阶段,大脑的发展还不完善,很容易疲倦;他们还不能掌握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长。如果作品不是引人入胜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注意力。因此,幼儿文学应该是最有趣的,包含着幽默和欢乐。
当然,缺乏趣味的好儿歌还是有的,但比较难写,因为,舍弃了趣味的帮助,自非有更高的掌握语言文字的技能不可。
“笔随时代”就是要歌颂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生活,也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人类社会。著名诗人艾青曾云:“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最真实的记录。”
先来欣赏《子弹》——
子
长大我去造子弹,
子弹上面安上眼。
打敌人,不会偏,
打鸟儿,会拐弯;
要是拿去打好人,
子弹就会向后转。
这是一首熔“富有童趣”与“笔随时代”为一炉的儿歌精品。
作者的奇思妙想,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理想是“长大我去造子弹”,照理说,并无新奇之处,而给“子弹上面安上眼”,就让人匪夷所思,紧接着问题即出:“安上眼”干什么?回答是:“打敌人,不会偏,打鸟儿,会拐弯;要是拿去打好人,子弹就会向后转。”读罢令人击节,拍案,三叹不已矣!此妙想,既符合儿童心理(尤其是小男孩儿),又合天意,构思脱俗,真乃上乘之作也!古人云:“人易言之,我寡言之;人难言之,我易言之。自不俗。”此之谓也!
再请欣赏《老鼠画猫》一首——
老鼠画猫
戚万凯
眼睛要画小,
小爪要画少,
小腿要画短,
胡子要画翘。
牙齿一个也不要,
我们可以睡大觉。
此乃“富有童趣”之作。读罢此儿歌,想笑却又笑不起来,真的要笑,则以冷笑待之。何也?果如此,则天下大乱矣!好儿歌就是这样,6句34字读罢,而读者的思考却并未与之一起终结。让人回味、思索、想象、联想、触类旁通、举其一而反其三者矣!
这首儿歌,绝非一个“好”字可以了得!
如果说,这首儿歌中的老鼠还停留在画画儿——白日做梦阶段,则下面这首儿歌就是老鼠将其这种打算付诸实施了。请看——
小猫醉酒
小猫喝了葡萄酒,
醉倒在那家门口。
老鼠拿把大剪刀,
“喀嚓”、“喀嚓”下了手。
爪甲统统给剪掉,
胡子一根也不留。
小猫醒来傻了眼,
“吧嗒”、“吧嗒”泪水流。
老鼠是趁小猫醉酒之后下手的。窃以为,此乃老鼠的精心谋算,也未可知。“爪甲统统给剪掉,胡子一根也不留。”失去了全部“爪甲”与“胡子”,小猫不仅是“泪水流”,而且,要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矣!
窃以为:“爪甲”二字有点生僻,恐孩子不解,然虽有微瑕,不掩瑜也!
《小猫醉酒》与《老鼠画猫》既是姊妹篇,又是上下篇,完整地刻画出老鼠从策划到阴谋实施的全过程。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与联想呢?尤其是青少年,千万要警惕啊!
干干净净
戚万凯
干干净净一双手。
这是一首舍弃了趣味的帮助,但有“更高的掌握语言文字的技能”好儿歌的一个例证。
初读这首儿歌,我坦白:并不以为然;再读时,就觉得有点味儿;待第三次读时,便爱不释手了。
起初读时,就以为:不“伸伸手”,“吃饭穿衣”、“ 写字画画”、“ 劳动锻炼”、“ 助人为乐”,将以何为?就是在读到“不该要的不伸手”一句时,只想到了孩子。再读时,当我把五、六两句连读之际,也只把感受停留在“表象”上。等到第三次读的时候,就听出弦外之音了。看来,好的儿歌作品,是禁得起咀嚼、剖析与回味的。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矣……
我在想,当前,一些为人父母,乃至为人父母之父母者,在“不该要的不伸手,干干净净一双手”问题上为何还不如一个孩童?令人深思……
著名文学艺术家丰子凯尝云:“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上述四首作品当之无愧!
万凯年届不惑,堪称中坚。而目前儿歌名家绝大多数已愈花甲、乃至古稀、甚或耄耋之年。急需中、青年作家挑大梁,成为中流砥柱。窃以为:万凯恰逢其时!吾侪有理由如此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