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象敏捷生童趣 惟因悟性本天然
——试谈儿歌名家张春明及其作品特色
金 黎
我曾读过一本《名家儿歌》选集。其中收入26名当代著名儿歌作家的作品。我市儿歌作家张春明榜上有名。我以为,他是无愧于这个令人羡慕的称号的。
我与春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彼此钟情歌词创作而相识,至今已近卅载。他为人外敛内智,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中尤是。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在创作上极善袖手于前,观察生活;惟其如此,他才始能疾书于后。他并非喜形于色之人,然而,在他那冷静的表情背后,却包藏着一颗炽热的童心。不管他取得多大的成绩,而他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聪明干事,低调做人。一句话,他是一位以笔代言,用作品说话之人。但在遇到“酒逢知己”之时,他也会觉得“千杯少”。于是,感情的闸门就会立刻打开而滔滔不绝,笔者就曾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
近日,为写好这篇评论,我专门采访了他。这是我俩相识卅载,还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地聊聊关于儿歌的创作。当我究问他为何放下十年写歌词的笔,而从九十年代初期专一写起了儿歌时,他说,源于对孩子的爱。是啊!没有对孩子的爱,是不会如此割舍的。近二十年是他在儿歌创作上突飞猛进的二十年,以至他以自己创作的儿歌质量与数量跻身当代儿歌名家之列。最近,在儿歌界,有南徐北张之说,其中“北张”指的就是天津的张春明。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以此为豪!
尤其是近几年来,他的儿歌写作从低幼年龄转移到0—3岁,越写越小,越写越难,越写越好,而且速度快,大约每天都有六七首入帐,有时出版社紧急约稿,那数量就更不好说了。
近读《春明儿歌200首》。这是一次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大全的感觉美味大餐,是一次全方位的儿童生活体验,可谓佳作共赏者也。
他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超乎常人。请看下面这首儿歌——
宝宝洗澡
春明
小宝宝,爱洗澡,
一进澡盆“咯咯”笑。
爸爸妈妈都伸手,
好像四把痒痒挠。
这是写的触觉。谁没有过给孩子洗澡的经历呢?但我们都没有写出这首儿歌。这就是人无我有的含义吧?!
春明说:他追求儿歌语言的干净,多一个,少一个字都不行。是的,就这首儿歌而言,恐怕再加进一个字都是多余的,而再减少一个字,又是有缺憾的。
再比如:
影子
春明
小白狗,
小花狗,
太阳底下一起走,
后边跟俩小黑狗。
据春明说,这是他看到小狗走路,拖着影子时,当即就想出来了这四句。写得多好!这是写的视觉。影子谁没有见过?这样一首儿歌偏偏春明写出来了。所谓人人心中皆有,惟独春明笔下生花。
再看下面一首——
洗耳朵
春明
小黑狗,脏话多,
小兔听见赶紧躲。
小狗问他干啥去?
小兔说去洗耳朵。
这是写的听觉。据春明说,这是他听见小同学骂街,很反感,儿歌直接写“不许骂街”又缺情趣,才这样写的。
再看下面一首——
藏猫猫
张春明
小猪小狗藏猫猫,
小狗总把猪找着。
小猪想想不藏了,
赶紧回家去洗澡:
“我把身上味儿洗掉,
让你鼻子闻不着。”
这是写的嗅觉。其实,即使小猪不脏不臭,小狗也能把它找到。因为,不管小猪洗得怎样干净,小狗总能依靠嗅觉找到这个小猪的。小猪虽笨,但蛮可爱。古人云:唯“善思”,方能“善得”。
春明如是。
再请看一首——
爱吃的娃娃
张春明
吃米花,香又甜,
娃娃张嘴笑眯眼;
吃山楂,甜又酸,
娃娃咂嘴眨眨眼;
吃橄榄,酸又苦,
娃娃咧嘴闭上眼。
这是写的味觉。瞧,吃了又酸又苦的橄榄之后,咧嘴的娃娃多么可爱!
窃以为:就儿歌创作而言,无外乎质优量多、质优量少、质次量多、质次量少四种状况。春明当属质优量多之列。他一天就能写成六七首儿歌,且让编辑和读者喜爱就是例证。
就一般人而言,一生能写出一二首不错的儿歌作品,已属不易,而春明的优秀儿歌可以数十计。如若不信,读罢春明儿歌作品,当信此言不谬。
清·袁枚曾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在春明笔下,没有不能写进儿歌的人、事、物、景,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关键是“灵犀”二字。灵犀者,即指悟性,或曰灵气。有悟性,有灵气就有质量。有人写了一辈子儿歌,结果没有一首令人颔首者,难道这样的人还少吗?
论地位,乾隆皇帝不可谓不高也,论数量,他当了六十年皇帝,仅“御制诗”就写了四万一千八百首,大概是冠军了。但都是苍白的,毫无生命力的,所以没有哪一部文学史把他当作诗人提上一笔。相反地,以一部小说、一出戏、一首诗而确立了杰出的,乃至伟大的地位的作家,却不在少数。如:张若虚,存诗仅两首,即以《春江花月夜》一诗传世;王之涣,存诗六首,一首《登鹳雀楼》妇孺皆知;吴承恩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西游记》;曹雪芹只写了半部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由此可见,重要的还是作品的质量,至于数量的多寡倒是其次的。
笔者眼高手低。就拙人目力而言,春明的优秀儿歌数量在他所发表的儿歌作品中约占6 %
左右。这个比例的由来,是因为我最近读了他的两本儿歌集,其中,让我细心把玩而又不忍释手的就有16首。不要小看这个6%,这在目前儿歌创作的队伍中,当属佼佼者。就是在当代26位儿歌名家行列中也属前列。
儿歌作家是个体劳动。非有很高的学养与悟性,是写不好儿歌的。有人认为儿歌是小儿科,是雕虫小技,其实不然。这种认识的本身就很偏颇与荒谬。孰若不信,不妨一试。
1992年,余在身边儿歌诸家熏陶之下,借专集百余本于彼而研读之,而后描红、涂鸦达一年之久。虽心中常念:“看别人的,写自己的”,怎奈笔不从心,虽有所渐修,但至今未入顿悟之境,便是例证。儿歌作品仅仅做到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达到神似方为佳作。只有长期坚持读书,并在生活中做到观察与思考之结合,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进而向深处开掘,去发现和悟出点什么,才能完成从渐悟到顿悟的蜕变,化蛹为蝶。我认为儿歌创作最难捕捉的就是那一点趣味。内中甘苦,惟个中之人方能解矣!
好在生活是公平的。它均等地面对每一个人,并不偏向某一个或几个人,而灵感却特意眷顾、垂青、偏爱那些勤奋的思考者与有心之人,难道不是吗?
试以下面一组儿歌为例,让我们走进春明的内心世界——
角
春明
牛有角,羊有角,
方桌立柜也有角。
菜园有角叫豆角,
水塘有角叫菱角。
兜里钞票也有角,
壹角贰角和伍角。
作品中的七个“角”字,很有学问。牛角,羊角是动物的犄角;柜角是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豆角、菱角是形状像角的两种植物;钞票里的角是货币的辅助单位。七个“角”字,字同音不同,字意更是相去甚远。这样一首知识丰富的儿歌,却异常轻松地流淌于春明笔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表现。
再请看一首——
晾衣裳
春明
晾衣裳,晾衣裳,
风吹衣裳晃呀晃。
背心晃,褂子晃,
好像一起练单杠。
据春明说,这是他看到晾晒的衣服被风刮起时写的。衣裳晾在绳上,风吹之下,一摇一晃的,谁人不见?惟独春明把这种情景与练单杠联系在一起。表面看,就这么简单。但诚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确如此!看似平常的小事,为何经春明大笔一挥就成为一首优秀儿歌。这不能不说是在儿歌创作上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再请看一首——
接雪花
春明
雪花飘,雪花舞,
接住雪花捧进屋。
小手好像小贝壳,
雪花变成小珍珠。
据春明回忆说:“我记得特别清楚,这是十几年前在沈阳,大雪天走在雪地里写的。”雪花,谁人不见?出于好奇,把雪花接在手上之事也不新鲜。但在它化成水珠之后,就无人将它比成“小珍珠”,把“小手”比成“小贝壳”,进而组合成珍珠贝了。窃以为,这就是名家区别于一般作家、作者之处。
再请看一首——
鸭子船
春明
鸭子船,像白鸭,
大鱼小鱼不怕它——
别瞧这个鸭子大,
脑袋不往水里扎。
据春明说,这是他多年前写的,在人民公园看到鸭子船,想到了就像大鸭子,因为鸭子船的鸭脖子是木头的,硬硬的,不会低头,才这样写的。鸭子船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将鸭子船比喻成白鸭,而且说“大鱼小鱼不怕它”,并且说他“脑袋不往水里扎”的,惟春明莫属。
窃以为,最难能可贵的是春明能在他人司空见惯的,甚至有些麻木的生活中,轻而易举地挖掘出诗情画意和儿童的趣味,应该说,这是一个诗人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综观春明的儿歌写作,他常常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惟其如此,他才能写出如此质优量多,令人拍案叫绝之作。
请看下面这首儿歌:
拜年
春明
小狗给人来拜年,
临走他不说再见,
光说人家“忘忘忘”,
忘了给他压岁钱。
小鹅给人来拜年,
临走也不说再见,
大声叫着“饿饿饿”,
他怪人家没管饭。
利用动物的叫声,形象地写出这首《拜年》,读罢令人忍俊不禁。一个要钱,一个吃饭,真有意思。这或许就是春明儿歌的特色吧?
春明把好儿歌的标准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一、有童趣,好玩儿;二、使用孩子喜欢的语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三、有意境,有画面。这就需要作者要有一颗童心和想象力。
如果说,春明的儿歌创作还有什么上升空间的话,窃以为:那就要在熟练地掌握儿歌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基础上进而写出儿歌的时代性。与此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儿歌观与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儿歌理论。惟其如此,才能由儿歌名家成为儿歌大家,才能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自己一生探索的足迹。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在我所读过的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单独成章、成节地论到哪一位儿歌作家,提到哪一个人的儿歌作品。窃以为,吾侪当寄希望于春明。他是大有希望的!
言而总之,春明的儿歌创作代表了我市的最高水准,就是在全国也属上乘。天津儿歌界一要以此为荣;二要向他学习;三要好好研究;四要以春明为榜样,激励自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的儿歌作品。
评罢春明,我有如下感悟,即:想象决定童趣,悟性决定想象,童语决定成败。未知诸位以为如何?愿与方家商榷。
2009、6、7 于迟悟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