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教育,应分年龄段进行!(育儿博客重点推荐)

(2012-08-15 12:41:29)
标签:

性教育

分阶段

分年龄段

家长

学校

社会

育儿

分类: 儿童与性

    性教育,应分年龄段进行!(育儿博客重点推荐)                                                               图/网络 文睿爸

    由于,前段时间发现儿子有疑似乳房发育的现象,发表了一篇《惊,十一个男宝疑似乳房发育》,我就开始关注性早熟话题,接着有博友和我交流她儿子的不良行为,我就发表了一篇《6岁小男孩居然有磨蹭下体的不良性行为》博文,有博友阅读后提及如何引导,如何给予正确的性教育?这时,我就由性早熟话题扩大延伸至儿童与性教育范畴。

    是的,我们中国的父母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往往显得比较保守与传统,羞于谈性,其实,在中国,何止是我们父母,大多的学校对于性教育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

    日本、泰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性教育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贯穿小学和中学。我们中国在性教育方面的确显得比较滞后。

    但在这个日益开放、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想完全封锁孩子们对性知识窥望的渠道是不切实际的,当务之急是在如何给予孩子正面的性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回避,让孩子自我探索。

    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嘉铭教授认为, 性教育的内容应提倡“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结合。在分段上, 主张借鉴英国的四阶段分法: 第一阶段为5~ 7 岁, 主要了解人体外部各器官的名称, 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 并会区分异性间身体的异同等。第二阶段为8~ 10 岁, 主要了解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 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第三阶段是11~ 13 岁, 主要了解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 以及月经、遗精和受精等。第四阶段为14 岁~ 16 岁, 主要了解内分泌激素对人体的作用, 以及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

    性教育,分年龄段进行。我对这个理念非常赞成。过早的对孩子实行性教育也许加重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人的生长发育是有程序性的,分阶段进行的。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问题,在各个阶段来临之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指导他们如何从容应对,帮助他们安全、平稳地度过,这样就显得比较合理与科学。一旦他们接受了足够的知识,不至于出现病急乱投医。

    所以在相应阶段来临之前介入相应的性教育比较合理,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早熟了,对于“性”的好奇心也很大,让孩子及早懂得必要的性知识,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尽管现在孩子身体发育早,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性以及身体性征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就高,适时进行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接受性教育后,反而对性产生好奇,萌生冲动。我想不能因噎废食。如果一味地担心弄巧成拙,不给予正面的性教育。孩子的好奇心与性激素促使下,私下从各种影视节目、网络、手机、书刊杂志及光盘等渠道接触色情信息,这样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使孩子更容易走上“性放纵”或“性犯罪”等歧途。

    所以家长、学校及社会应坦然面对性教育,同时,分阶段给予孩子适当的正面性教育。

    还有,心理医生主张“性方面,父母是老师,家庭是课堂。”所以,在性教育中,我们家长很关键,身负重任,既然有这个使命在身,我们父母就要有心理、性知识及性教育技巧的储备,否则,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所以,我们家长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性科学知识。尽管性科学所包容的学科范围极其广泛(生理病理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我们都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尽可能多涉猎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不要因为我们不懂就去逃避,要知道性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所以我们多付出一些,孩子也就多获得一些。

    如果当孩子问我们:“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请问你准备好了吗?

 

性教育,应分年龄段进行!(育儿博客重点推荐)                                我的微博,敬请关注,多交流,呵呵!

 

————————————————————————后期编辑—————————————————————

性教育,应分年龄段进行!(育儿博客重点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