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郑岐村——传说中的故事
| 分类: 博客日志 |
这是年前往乡村中游荡时误闯误撞遇到的一个古村落
当时第一直觉这个残败的古村落有着一种曾经的气势和韵致
用小数码拍了几张,并特意拍下残垣颓壁上的村名牌子。
后来回来跟人聊天,才知道这就是闽东正在考证中的“建文帝的从亡大臣郑洽居住并老死的地方”
2010年2月,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浙江郑义门郑氏家族族长郑隆喜一行到过蕉城漳湾镇郑岐村进行考察,
发现当地的古民居、郑宅井等风格、布局与郑义门很相近。
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为了隐藏自己的踪迹,建文帝从福州雪峰寺出走后,来到了蕉城的金邶寺后,看到地处交通要道的廉坑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南来北往之要冲,靠山面海,进退自如,出入方便,便把从亡大臣中的郑洽安插到廉坑村。郑洽便化名“郑三合”,在廉坑安下家来。郑洽以其智慧与亲和力,很快取得村民信任。村中陈姓村民还把女儿嫁给了这位聪明绝顶、平易近人的郑三合。建文帝还以师傅的身份到村里参加了郑洽的婚礼(郑洽媳妇第二年便生了一个儿子),并观看了后隆(廉坑古名)八景,认真参详了“灵谷甘泉”景观(典出东汉刘秀赐名)。同时还根据该龙脉引伸至郑洽新家屋边,建议在屋边挖一口井。井成,建文帝将其命名为“甘濂井”。郑洽还将建文帝亲笔手书的“郑”字刻于井底石上。
建文帝在金邶寺圆寂后,郑三合便将实情告诉好友王进(王姓迁居后隆始祖),言其师傅便是建文皇上。并言建文皇帝把他安插在濂坑村,是为了便于打探消息。为了避免连累濂坑村人,郑三合决定迁往别处定居。而濂坑村人为了纪念建文帝与郑三合,就把“甘濂井”称为“安郑井”。现如今,当地的村民还是将“甘濂井”称为“安郑井”。”(摘自网络中的文字)
朱允
历史记载的一代名臣方孝孺以诛十族的代价身殉建文帝,以此推断建文帝应该是个不错的皇帝。
否则不会如此。只是,古代皇权争夺是血腥的。
那天游荡时拍的照片,因为回来听人说就是那个“郑歧村”,再往里是“廉坑村”。
所以第二天又去了一回,山野风光独好,阳光明媚
往新建的宁德师院旁边的那个小村村道路上一路驶进,找到了通往郑岐村的路
空气清新,林木葱葱,风吹来山野里醉人的气息
这样庞大的鸭阵我还是第一次见
村民的养殖池塘里,正在捞鱼,好多鱼
又见整齐的鸭阵,好有趣
一眼看到这个古村落,马上停住,午后浓郁的阳光照在古村落前的一片枯叶潭上,枯叶潭后边是梦幻般的古村落
不由得一路走进去
一只小鸟停留在古村的石壁前,它在看什么呢?它在想什么?对着历史的残垣颓壁
这个别院很有意思,观它的结构完全像兵营的样子,两道门对通,对面的门上还有醒目的”豹尉南山“四个字
实际上,它就是曾经的兵营
萧条的村子里的老人
因为觉得这个村一定有它的来头,特意记下它的村名——郑歧村
在村子里慢慢走
这样精致的木雕,在我看过的古村落中还很少见,古代的木雕的精致,代表着主人的门第
郑歧村再走进去,到了这个岔路口,往里边驶,就是廉坑村了,两边很开阔,这样的路,摩托车也可行驶,这样的山野游逛,风光好,心情很惬意
符合前文说的“廉坑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南来北往之要冲,靠山面海,进退自如,出入方便”。也如描述的村口有两颗大榕树
廉坑村很大,几乎像现在的一个大乡镇,可以想像在古时不知是怎样的繁荣,想想传说中的故事还真让人想像力驰逞。
花了很长时间才绕完这个村子,热闹的集市,弯弯曲曲的小巷,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甘濂井”——”“安郑井”
绕回来时看到这个古房子很有意思,上方立着一个石狮,狮子很特别,前面正中还有个太极图样的东西,真的很别致一格,值得考古的人研究
山野里游逛,清新的气息,偶遇古村落,惊艳般驻足。
只为偶然一逛,记住你古老的面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