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中考试政治成绩分析

(2009-04-23 07:50:11)
标签:

教育

期中考试

成绩

关注热点

尖子生

分类: 教学

期中考试政治成绩分析

一、   整体成绩分析

段考已经过去了,各课成绩都已经出来了,成绩并不让人感到乐观。看着我所带的政治成绩,我感到很惭愧和内疚,没有使同学们考出好的成绩。我承认这里面我的责任最大。回过头来想一想是该好好分析了,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刻的分析。现将本次月考分析如下:

    高二文科段考成绩总体情况分析表:

班级

参考人数

最高分

一本

本科

专科

一卷平均分

二卷平均分

总体平均分

90以上

80-

90

70-

79

60-

69

60以下

一班

73

93

13

53

62

50.46

29.41

79.90

2

44

21

6

0

九班

69

88

1

12

24

47.79

24.11

71.91

0

14

35

12

8

十班

70

87

1

10

21

47.63

22.69

70.41

0

11

31

20

8

11班

71

86

0

7

25

48.34

23.77

72.11

0

11

41

15

4

这次考试考成这样,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反省,寻找对策,在下一个阶段努力前行。

二、不足之处

1.最大的缺陷是培优工作不到位,没有尖子生。

把大部分的精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而忽略了对个别好学生的关心和指导。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学生的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潜力没有得到发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有针对的教学。培养优等生,提高总成绩好而政治差的学生。

2.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在基础知识上,我重视,也强化了。但对能力的培养不够,在运用上欠缺。没有真正迁移和举一反三。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防止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只求做题数量和背书的次数而不讲做题和背书的质量,使学生养成严谨细心的良好习惯。

3.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我未带过二年级的课,对我来说也存在着熟悉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我也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后感、读书笔记等。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落到实处。

4. 试卷分析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1、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第1题的价值观问题,第4题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生失分很大。2、审题能力不强。一些学生语文水平欠缺,导致读不懂题目而不理解题意,因此出了错误。3、一些同学混淆了基本概念。如“价值观”与“人生观”,“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4、用于不规范,不懂得专业术语等等,还有一些是学生大意,审题不清造成的.主观题部分有些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规范造成的。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政治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其他学科成绩,让其从心里喜欢学政治,平时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要特别关注,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多去关心他们,让他们喜欢、信任老师,从而喜欢政治这一学科。

2、在追求基础的同时,还必须有效率。见多识广,才能使知识的运用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3、应注重质量与效率并重。不能只注重新课,而忽略练习,没有练习的保障,战场上的士兵必是败军之将。缺少练习是本次考试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4、平时多讲做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教会学生做题要会抓关键词、关键句,让学生不再畏惧大题。

5、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统筹安排计划。

四、今后对策:

狠抓各班前10名的学生。在尖子生上寻求突破。

提高各班前30名的学生的政治成绩,提高整体效益。

加大督促的力度,把任务落到实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加强默写。

加强与班主任和课代表的配合,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气氛。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当关注热点,积极全方位了解各种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