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之美,缺憾之实——电影《归来》

标签:
归来张艺谋情感 |
分类: 电影心理 |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很美,老谋子就是擅长这样的手法,表现一些极致的情感,赚取大把眼泪(据说某某大牌导演感动而哭)。
电影的光影掌握得很唯美,特别是老房子楼道拐弯处,阳光顽强地穿过灰蒙蒙的玻璃,照在主角的身上,揉进发丝,形成很美的光的轮廓,光阴荏苒,发丝由黑转灰再转白,不变的只有时光。
都知道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悲剧。在这个影片里,这个部分也做到了极致。
执着是一种品质,当执着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成了偏执,而偏执对人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TA们会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味道,比如给自己断了退路。
影片里描述的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才会发生的事情,对爱人的唯一的、永恒的等待。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更简单,感情也更容易纯粹些。不像当下,社会高速地发展,这一秒才分开,下一秒就可以有新的爱人。情爱变得轻易,可是,情爱也同时变得很不靠谱,令人不满足。越快速、越容易,越不安全,越容易生变故。
事实上,任谁的心里,都渴望得到一份永恒的近乎偏执的等待和守候,而不能接受现实就是有缺憾不足的,因而,影片会感动很多人,年长的,年轻的,通杀。
影片里各种煽情的描述很得人心,从满怀期待一次次地努力尝试,到无奈地退而求其次只求相伴在旁,简单的环境里涌现出一个个温暖的片段,让观众心里为之祈祷,祈祷主角因创伤而遗失的情感最终会回归,当然,影片的名字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
谁都期待圆满的结局,不过,这个基本都得不到,谁心里都清楚,只不过现实中不得的,在观影的那会,总可以让人有些小安慰吧。
当然,这就是现实。
影片的前大部分铺垫得足够好,就是不给一个理所当然的圆满结局,它是为了告诉人们,缺憾才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