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里寻找寂寞

标签:
寂寞约会心理情感 |
分类: 婚恋情感 |
接受电视台一个节目关于“请吃饭”软件走红的采访,当下各种即时交友软件轮番上阵,淘汰又更新,从未中断过,有需要即有市场,除去安全因素之外,这些活动是真能满足到某些需要?还是让人陷入某种误区?甚至形成了某种习惯性的成瘾行为?
忽然想起某个案谈起的自己的使用这种软件的经验。个案独自去旅游,在某个美丽的地方,住进一间环境很好的客栈,内心突然起了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此刻不能一个人,不能浪费如此美好场景。于是,摇一摇,结果真的摇来了附近同样寂寞的TA……共度之后挥挥手不带走任何痕迹。这样的一个晚上,看似寂寞不见了,然而,寂寞真的可以不见么?替代性的某种即时满足之后,会带来什么?
寂寞真的不见了,还是潜藏得更深?个案咨询的主题也正是,早已厌倦各种短暂的关系,可是又不知道如拥有一段长久的关系……
追逐网络等更虚幻关系的连接,是缘于现实连接的品质不足。从广泛性的手机控,放着身边人不理而去理一些没在现场的更“遥远”的对象,到忽略掉身边的可能对象而去寻找陌生人等种种舍近求远的方式,其结果大致都未能如意。
从最早的网络“见光死”到后来的“陌陌”到今天的“约吃饭”,其心理机制都大同小异。
有品质的关系是每个人的需要。无论换何种方式,都是这个内在需要呼唤出来的外在产物。
与陌生人约会有些好处。
首先是自己可以作为全新的形象出现,抹去自己在熟悉人面前的某些“不好”的痕迹,以求一个全新的开始。这种类型的一般不仅仅把与陌生人约会纯粹当游戏,而是还抱着某种希望,希望“全新的自己”可以遇到一个“非凡的TA”。
相反的,与陌生人约会,可以以自己另一面示人,这种面貌可能平时不怎么展现,因为不合适,因为工作需要。在陌生人面前可以很随意,反正陌生人若不接受,直接散伙就是,没有太多后果和担心。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将此当成一种休息或调节。TA们在熟悉人的面前长期隐藏自己,与陌生人约会当是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两种类型都有一个需要隐藏的自己,有某一个面相不被自己接纳,不希望被人看到,在这些活动里看似可以做到,只是,除非知道界限,知道何时喊“停”,否则,早晚会玩不转。
其次,把这种活动当成即时满足的工具,心或身体,不管何种需要,关键在于即时满足。长期流连其中很容易成瘾,成习惯后很难戒断。因为陌生带来的新鲜,一般来说身体很容易得到满足,虽然身体满足后心灵更空虚,可是,身体常常无力抵抗诱惑,即使心里知道会更寂寞,头脑知道结果会不好,通通都无效,因为身体的感觉(需要)说了算。
身、心、脑三者,哪个力量最大?大脑是最无力的,其次,身心为一体,但成瘾行为本身就是身心背离的结果。心最有力量,但倾听内心的声音是最难的。身体行为是心灵驱动的产物,不关照内心,就无法控制身体的行为。
因此,这种类型的都有一个极度孤寂的内心,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是这个样子。部分知道的,苦苦挣扎(前来做心理咨询的大致属于此类)。部分是直接自我放逐,因为管控不了就放任自流(成瘾)。
忽略身边的资源而到处寻找可能性,疏离身边的伴侣而到别处寻求慰藉,关闭自己却说他人不敞开,裹紧自己却说对方的怀里没有温度……回馈于内在的就只有一个冰冷的世界。
想到听来的一个冷笑话:小企鹅问爸爸,我是一只企鹅吗?爸爸说是的;再问妈妈,妈妈说是啊你就是可爱的企鹅;问爷爷奶奶,都说是啊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