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德的游戏》,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游戏时光

(2014-01-25 23:59:06)
标签:

安德的游戏

儿童游戏

儿童心理

育儿

分类: 亲子教育

《安德的游戏》是一部以孩子的天赋为引领,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的太空题材影片,孩子们的胜利不是因为TA们学习了多少“知识”,得到了多少训练(实际上每一场模拟训练都充分让发挥着孩子们的灵感),而是听从灵感和自发的声音,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因为安德听从内在的感觉而让影片充满了希望和能量。

电影中表达的“当一切结束,孩子们还有童年吗”,“用孩子们的童年去换取胜利有意义吗”等等,让我想到当下孩子们面临的现状,都说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很多的课堂也试图教孩子创造力,可是,创造力,是“教”出来的吗?人的天赋和灵感,是靠“教”出来的吗?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教”,而是尊重,一为对孩子天赋和个性的尊重;二为尊重孩子正常成长应该拥有的权利——游戏。

 

孩子幼年时接受各种“知识”,上小学时接受各种填鸭,更别说那些天天奔波在各种兴趣班、提高班上的疲劳的小小身影,TA们缺少的就是玩,TA们缺少的就是被剥夺的游戏时光,而这种被剥夺,总会在成年后产生其应得的后果。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一直要持续到小学低年级(一般要到3年级),在这样的阶段,孩子想玩都是正常的,所有的学,最好都在玩中来完成,否则,容易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或者沦为考试的机器。

 

有些家长说,知道这样子不好,可是自己不敢去冒险,担心没有按照大家都走的路子,孩子万一走错了怎么办,于是,算了,只求一个中庸的结果吧,起码这样很安全。这似乎是看起来最好的结果了,孩子正常地完成求学过程,工作结婚生子老去。

 

当然,家长是无奈的,许多的家长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没有体验过其他的成长方式,又没有去探索和面对自己无奈成长之后的感受,就只能死死地限定住孩子,硬生生把孩子规划成自己认为“对”的样子。家长们自己对于新事物的恐惧,又害怕去面对这些恐惧,于是,不管自己童年有没有玩够,孩子们的游戏要么不被鼓励,要么被过早地中断,变得只会“听话”不会玩。

 

不会玩的孩子其成年后严重缺乏生命力,呈现在多个方面:

在工作是一个安全的而能力有限的员工,老实刻板单一地遵循领导指示;

疲惫辛苦地维持着一份看起来还好的事业;

总之有很明显的“没玩够不会玩”的痕迹:强势顽固、幽默感缺乏、变通能力不足、没有新意,没有点子、畏手畏脚……

 

不会玩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很难维持一份高品质的关系,或者经常“好人没好报”,TA们认真负责,但其伴侣并不满意,容易出现外遇。原因之一是TA们在关系里常表现得固化固执,守着某一种信念不放,在处理冲突和差异时更是如此,缺乏幽默感,古板单一“讲道理”;原因之二TA们太无趣,不好玩,甚至不准许自己的伴侣太活泼有活力。

 

童年没玩够的TA们活着,但没有活力,是一个单一的成人状态,没有具备儿童的能力,如灵动、有创意、勇敢(看学走路的孩子,摔了仍然乐而不疲)……这些,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特点,如果在童年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认同,则会在成年后仍保有这些宝贵的品质和能力,反之,早期没有获得的能力到了成年也不会拥有,即使意识到,也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唤醒。

 

如何教育好孩子对家长来说有很多的压力,实则遵从孩子的天性需要,让孩子从容度过正常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就是最大的“教育”。而对于儿童这个阶段而言,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就是游戏,只有让孩子玩够了,让孩子得以借以游戏获得自性的成长,孩子才能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天赋和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