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上的学员们

标签:
灵修课程心理休闲 |
这半年来因工作和学习在各种课程上“流连忘返”,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学员。想到当下的常见现象,痴迷于上课的“课虫”们,上了许多的课,但仍然不知所谓,对于实际生活和个人状态没有太多帮助。在咨询师的培训课程上,也听到许多困惑的声音:我到底学哪个流派的技术好?我要从什么课程开始学习?这些课程有哪些帮助……这种种的声音其实在课程上都见到相对应的影子(当然我并非想说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确实跟个人当时的状态或人格基础有关)。
课程上大体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第一种是学习型。这类学员最大目的就是学习,学习老师的个案处理手法,学习课程的内容,学习课程的编排模式(如何破冰、暖场、推进、深化等),TA们常常是行业中人,学习而后用之。TA们积极投入,做详细的笔记,认真提问探讨,交流各种资源信息。
第二种是成长型。这类学员主要是奔着个人成长而去的,TA们知道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上存在一些阻碍,想通过学习得到改善和提升。TA们认真努力地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真实去感受每个环节带来的体验,抓住时机提出个人的困惑(比如现场个案的机会)。TA们带着自己的伤痛而去,真实呈现,疗愈、转化。TA们从课程中获益并且学以致用,回到生活中,影响自己,影响他人。
第三种是发泄型。这种类型的学员享受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课程里的许多副产品。比如一些疗愈型的课程,因为课程中有可供表达情绪的安全、充分条件,TA们可以在课程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爱、恨、撒泼、沉溺等等。因此在课程上常常会见到一些像失控的状态呈现,嚎啕大哭、歇斯底里,整个呈崩溃或解体状态。当然,这种情形下,真正解体的极少,更多是沉溺在自我发泄的状态里,享受儿童式不需要负责的状态。TA们看似到在学习,实则得不到多少有用的帮助和滋养。
这种学员以情绪宣泄为主导,宣泄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舒服,容易成为一种安慰剂,让TA们回避自己真正的主题,而真正的成长,是以自我觉知自我承担为基础,而不是宣泄,相反,过度的宣泄弊大于利,过度的退行而没有回转,最终会觉得课程没有用处,回到生活中,自己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从而退守回原点。
第四种是逃避型。这种类型常见于各种情感溃乏的女性和猎艳的男性,借着在婚姻情感状态里不满而寻求慰藉的场所。借着“成长”来回避面对自己(做出改变)。她们去上课可能因为“老师的眼睛太迷人”,课上有某个自己很想接近的人,强烈的移情驱使下而来到课程中。
因此,也出现过一些报道,意指某些课程打着“身心灵”的幌子,实则是提供各种暧昧和滥情的土壤。当然,确实有些
课程本意不是为成长,而是为寻欢提供机会(数量不明,不清楚,要甄别),就变成了灵性成长路上有许多的性生活。
这类型的学员或者是有觉知或者是无觉知,但需要高于一切,所以课程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人在课上。基于此导致的事实是,不管课程上能否达成自己的需要,自己始终会失望失落(如果就是享受这样的生活和关系内在不冲突亦可),甚至最终对自己对关系失去信心。因为一切试图借着外在来打救自己的行为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
这五种类型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交织一起,但有个基本的部分,那就是去上课的首要需求是什么,而后才是其他的,其他的(比如在课上认识某个很谈得来的闺密)都附属而来。就像学习型的学员在课上也一样有情绪宣泄,一样被老师吸引,但如果没有这些,仍然愿意到课程中来学习。成长型的人可能会在成长路上遇到自己合适的伴侣,但这是基于个人持续的自我觉知和成长而得的结果,水到渠成,修心而至。发泄型的可能在某次课上清醒或因为持续的累积而有很大的收获。回避型的亦可能终有一天厌倦这样的状态而真正回归到学习中来。先后次序清楚明晰。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听起来有不同的味道和理解;同样的课程,不同的人格状态和个人需要,在课程中会有不同的个人呈现。同样的投入度,还会因个人的领悟能力和状态而有不同的收获和理解。
事实上,课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大部分课程),需要觉察的是个人受何种内在需要的驱使。在个人的经验来看,无论多么中正的课程,这几种类型的学员都有会。但那不是因为课程有问题(最多是不合适或者不够好),而是个人的状态所致。
所以,需要排拒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了解自己的需要,觉知自己的内在驱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课程中去敞开自己,去投入和体验,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新的一年,你准备好到哪些课程中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