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常常迷茫于如何给孩子一个最好的东西,如果只能给一样的话,柔软的被窝、优良的教育、温暖的怀抱?身教的处事方式、一个完整的家、示范一段和谐的关系?这一切都在试图给孩子展示一种美好的、正向的、积极的部分,觉得这样就可以把孩子教好,爱好孩子。
而生活中,当然不仅仅只有单一的面,许多的父母认为,孩子知道的只基于眼见,只要呈现好的一面,那些不好的部分就不会沾染到孩子,那些隐藏的部分,孩子就不会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父母本身是否快乐,父母是否自我压抑,父母是否隐忍不发,父母是否恐惧、父母是否脆弱,父母是否向孩子索取……父母所有的一切,并不因为没有在现象上“看见”,孩子就不知道,不受影响(虽然,孩子常常不会表达,而是以其他形式反应出来,如生病、脾气、性情等)。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那就是是否了解自己,能否成为自己。而这个基础来源于对于自己的情绪的觉知、接纳和相处。
所以,如果只能给孩子一样东西,那么,请给予一份——情绪成人。
情绪成人指对自己的觉知及为其感受负责,有着比较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受着情绪的牵引而起反应,简单来说,是你能否在不舒服时向内探索和觉知。
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有许多的功课,也不是想给就给得了的,因为,必须是你自己俱足的,才给得出来。
通常一些修习到一定程度的人(包括许多心理咨询师和修行之人)大致能达到的程度是:思维上明白自己的不舒服不关别人的事,那都是自己内在本来就有的部分。他们会反思,会向内看自己,会知道或回忆起些过去事件的影像,会自我分析,再通过合理化或其他高级防御方式进行处理,做一些情绪渲泄,甚至通过打坐、灵修,当然,最后他们会平静,会体验到一些快乐。
绝大部分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这也是一种“成效”。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情绪成熟(虽然这看起来已经很好)。
其他的则其情绪基础基本上是婴童状态,这种状态指当冲突发生时,个体的情绪反映就像个小孩子,无理无趣无聊,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伴侣间的争吵(真正的争吵,不是那种客气型对话)。据某次课程上的统计:当你看到父母吵架时,觉得他们是多大?得出来的数据是一岁半!(不吵架、懒得吵、回避问题不在此讨论之列,这种连吵架都不会的,大体上其孩童状态会在其他方面呈现出来)。特别是在激烈的冲突之下,成人间的种种幼稚行为犹为突显。暴力、赌气、冷战、不知所谓的吵、没有任何关联的语言、歇斯底里……种种失去控制的行为,事后冷静下来觉得那样很可笑的行为,都是一个情绪稚童的行为,所以,经常有个案问:我从来不是这样的人啊,是TA令我变成这样的。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你本来就有的部分,那是你自己本来就不成熟的情绪部分,关系越近,越能帮助你看到自己的样子。因此,有些人,在某些关系里会表现得“很正常”,只有在特定的时刻,受到了某种事件激发,在某些人那里,才会呈现,发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面。在这些时刻里,才真正验证到自己的情绪成熟度。
只有遇到最困难的事件、最糟糕的情境,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真实的面貌,这就是个体的情绪成熟的基线。这也就是孩子所能继承的情绪的基底。而不是你所表现出来那些看起来正向的好的那一面。当然,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反应,孩子也会学习,但是,基底是一样的,当孩子遇到特殊的事件时,其反应的基础就是这个基底的样子(或者还更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收到的这个情绪的基底,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基础。
父母们常常以“成功”来衡量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好成绩、好工作、挣大钱、体面……各种“优质”或“正常”,以这些表相来要求或给予孩子,却忽略掉喜乐的本质并非来源于这些外相,而是内心体验。情绪的成熟度决定着内在感受的体验及应对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情绪成熟指应对内在不舒服的觉知及能力。而不是常态下讲的诸如对待挫折的能力,区分在于,面对挫折时都会有不舒服,难过等感受,但应对方式不同。泛指的是具有控制、处理自己因挫折带来的不舒服然后做出反应,控制或扭转局面的能力,相当地耗能量和损害健康;另一种是进入不舒服的感受里,看见令自己不舒服的相应信念并且接纳之,而后来再面对挫折,是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后者在应对方式上常常有新的拓展或灵感。当然结果可能看起来是一样的,就是挫折或事件都会过去、好转,区别在于前者在耗费大量的能量,后者因带着内明的觉知,而获得新的能量。
简单地说,情绪越不成熟,越无法观照到自己的内在感受。
一个人看起来“成功”,但TA可能从来没有去看过自己的内心,只是被外相(比如拼命挣钱)驱使,不断地往前,连疲惫都不知道,这部分人常常见各种早逝、早衰,年纪轻轻各种病痛缠身。TA们可能对外有着一种看似成熟的应对方式,在各种人际和场合上游刃有余。TA不会让自己去碰内在的不舒服,因此完全看不到内在的同时,其真正的情绪能力无从考验。或者某一天,TA们会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是如此地空虚,这种情况在各种课程上的许多“成功人士”身上常常见到,拥有许多“成功”却觉得活得太累并且不快乐,这种不快乐和“不成功者”一样。这种类型的父母,是给不了孩子真正的情绪成熟的这份礼物的,当他们用各种强硬手段来“处理”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情绪”这样的一个部分,更谈不上给予。
也有一些人,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内在,知道自己在表相之下,有很多痛苦和不满,TA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经受到各种困扰,但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直接就用婴童式的应对方式,自然,TA们就给予孩子这样的一种礼物。
情绪成熟的父母,除了从行为上来,给孩子呈现了一种应对不舒服(或事件)的榜样,还在于其内在的清明,即情绪的清晰界限,不投射、不移情、不让孩子代过、不倒情绪给孩子,不拖住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内在的清朗蓝天。
所以,努力地给孩子创造一切,都不如给予孩子一个情绪成熟的内在世界。给予孩子一个完全属于TA自己的晴朗天空。
所以,想要孩子健康快乐,你自己须先俱足。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你(父母)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父母)内在清朗,我就是最好的存在本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