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强防范,呵护幼童身心健康

(2012-03-30 12:45:48)
标签:

深圳

女童性侵

耻辱感

安全意识

健康

分类: 咨询师手记

近日,深圳一幼儿园发生了四岁女童被猥亵事件,引起民众极大的愤懑。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防范意识的同时,对于受害人的心理健康康复更应该放在重点。

 

在心理治疗中,因童年受性侵而咨询的个案并不少见。这些事件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严重的创伤,往往到了成年期,都有深切的影响。

 

我们的误区是过度关注受害者的身体受伤程度,而忽略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心灵伤害。

心理伤害除了当下的感受外,更多是来自于外界的看法,最主要是周围环境及家长的态度。

像案主的奶奶,带着孩子到门口声讨的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无疑是第二次伤害。这种来自于自己的亲人,来自于环境,他人看待自己的样子和眼光的伤害对于孩子来说,并不亚于直接的身体伤害。

 

另外的心理影响就是来自于集体潜意识中的“不洁感”“贞节”。

对于女性而言,长期受封建思想桎梏的就是身体的“耻辱感”。这样的感受直接影响了婚姻的质量,相当多的性冷淡、洁癖、性失调都来源于此。

 

这种耻辱感来源于环境。最直接的就是母亲对于女儿身体发育的态度。西方国家,当家中有女儿来例假时,会得到祝贺。而在我们,更多是被惯以“见不得人”“脏东西”等观念。

当家长以嫌恶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正常生理发育时,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是没价值的。

 

曾经有个被性侵个案这样说到:母亲追随的眼光,令我背负着比那天更深的痛苦……是我害了母亲……

有时候,走不出来的不是当事人,而是家长;有时候,不是当事人不愿意走出来,而是环境不允许。当一件事件演变成一个烙印、一个里程碑,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当孩子受侵犯时,除了报警严惩罪犯之外,应该尽量地减低孩子的暴光率,用游戏的方式给予孩子做心理辅导,弱化事件对孩子的影响。除外,事件对家长本身亦是一个应激事件,家长的情绪及被诱发的情结亦需要做一个辅导及治疗。

 

当家庭这个小环境及社会大环境能够给予更多的抱持及理解,才不会“一事定终身”,才能让当事人真正的放下,走出隐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等待
后一篇:情爱的禁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