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可恋,90后杀人犯法庭微笑求死
(2012-03-04 16:39:50)
标签:
马金库90后心灵创伤恶性案件父母离异教育 |
分类: 杂谈 |
二十岁的搬运工马金库被指控因不满尹女士让他帮忙照看孩子,持斧子将她及其2岁儿子砍死。3月1日,马金库在市二中院受审。死者家属手举遗像,极度悲愤,但马金库满不在乎,甚至面带笑容。他称早已轻生,只求法院速判他死刑。
恶性案件一起接一起,但像马金库这样的表现,实属极品。大众对马金库这种对于他人生命权利的漠视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但看着庭上死者有家人为之哭泣,凶手又有什么亲人去探望?既然他生无所恋,何不选择微笑地结束?
马金库幼年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4岁时父亲因杀人被判死刑,马金库遭受过后母虐待……这非一般的痛苦经历,时间长了,人格会扭曲。马金库放弃了自我辩护,也不愿意多谈童年经历,只是说经常失眠,自幼就有轻生念头……
看公开的相片,年轻的马金库眼神坚定,了解到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后,终于明白了他眼中的内容,那就是对父亲的忠诚,或者说是内在对其父亲的追随。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死亡代表着永恒。年幼的心里分不清对错,只有对不可得的幻想——父亲是爱自己的。为了回报父亲,潜意识选择了与父亲一样的结局。
从行为遗传来看,问题无法解决——杀人是最好的选择!
马金库在一个缺乏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后母的虐待令他仇恨年轻的母亲。看死者尹女士,势利的眼里没有对人基本的尊重,对马金库指手画脚、随意使唤,让他“修电灯,又哄孩子”,一幅“看人低”的歧视、不屑与嘲讽,激起了马金库潜藏的对其后母的愤怒,失控的情绪之下,马抄起墙角的斧子,惨祸发生……
马金库连幼儿都不放过,不单单是人格问题。小儿的母亲在受攻击时大声喊叫,保护幼儿的情形,激起其对自己痛苦经验的回放,因此,对于二岁的孩子,他的内心不会有怜悯,又或者,他当下已经把自己的童年感受代入到那无辜的幼儿中去:活着是痛苦的——正如他自己一样。
一起案件,看似偶然,实则不是。在这样的时间点,累积的不满,被划开的伤疤,重现的痛苦记忆……多方面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引发如此恶性的事件。
逝者已去。我们为母子双亡难过,也为凶手悲哀。案件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如何才能远离伤害?有些人的心灵创伤你看不到,无意地触碰到有可能引发巨大冲突。
从自己开始,善待身边的人,尊重遇到的人,心灵开阔自然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