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角度看许宜铭事件

(2010-10-12 14:22:13)
标签:

杂谈

20107月,台湾心灵大师许宜铭夫妇与腾讯副总裁郭凯天夫妇,就心灵成长课程的内容和相关言论,发生争议,进而发生肢体冲突。迄今,事件仍在延续。

搜了下相关的报道,受热议的还是关于课程是否涉及“宣传性解放、性自由”,其所谓“灵修”到底是在修些什么?

个人对于许宜铭的课程接触不多,只知道来自台湾,看过其一些简单的课程内容,感觉主要是采用完形疗法。

 

“此时此刻”是完形疗法的核心,主要有几方面内容:

 1.除了此刻他正在做的事以外,一个人不可能经验到其它事。

我们经常会对于自己没经历的事情过多评价,解读,认为“事件就是这样的”“你就是这样想的”,而当事人的想法和情绪往往不是如此,当习惯性地“用我心度你心”,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也就更多。

 2.个人的改变只能发生在现在,他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或未来尚未发生的。

苦苦地纠缠于“为什么会(要)这样”对于事件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意义,反而更容易陷入无休止的负面情绪中。过多地幻想未来能如何亦只是建立一种自欺欺人的空中楼阁。比如,对于一个反复外遇的人,相信“他会为我而改变”。

 3.当他能存在于此时此刻,他便能运用察觉去发现他的需求,并能知道如何去满足它。

亦就常常说的“活在当下”,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但由于个人的情结过于强大,或者自己根本就未曾觉察到,只能任由其控制。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没有用心去体验,时刻用过去的经验来解读当下,用过去的感受替代当下。是一种沉溺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时间越长,越固化,越难于走出来。

 4.自我的觉知也是存在于现在之中。

当个体离开现实而沉浸于未来时,便经历焦虑,对于未来,既害怕灾难的降临,又期待美好的结局,于是把所有的心思用在空想、计划、取舍不定,因而脱离现实。觉知当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体验,都是真实的存在,才是对自己有意义的。

 

简单的说,完形疗法认为过去对事件的处理模式导致了当事人容易沉溺在过去的状态中,在治疗中会在合适的时机将过去拉回现在来重新经验它,把“未完成事件”做一个了结或重新构建。让当事人放下包袱(心理),把精力投入在现在。

 

个人觉得没有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或说疗法是完美的,都有其不适应的方面和缺点。对于自己的工作而言,更不会单纯地只采用某一种理论或疗法,而是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手法和技术。

 

想把理论“简单化”令人感觉吃力。http://cache.soso.com/img/img/e112.gif

 

说回主题。个人觉得事件并不完全就像案主所说的单纯“宣传性自由”,这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同情和舆论支持的一种手段。

起初是因为“缓和家庭矛盾,促进夫妻感情”而参加了课程,最终因为课程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说这样的课程对于当事人来说,没起到什么作用。

长达三年的课程,令人不解。是课程太深奥了还是当事人太固化了?

当事人在结业的晚会上“至带来五套晚礼服更换给讲师和学员看,并炫耀价值不菲的首饰,以示和丈夫的深厚感情”,如果此事属实,那么,越缺什么,就越需要去显摆什么,证明什么。

“你丈夫这么帅,这么有钱有地位,而你确实比较普通平凡,你应该想想他到底爱你哪一点?”如果这是许说的,那也很有欠缺。普通平凡的人也是有其价值的。或者在当下,讲师有种“恨铁不成钢”,那么,讲师个人的修为还是有限的,才会说出如此失水准的话。

尊重当事人当下的状态,如果当事人都不愿意去调整或改变,那亦是当事人的权利。心理师不是道德评判师,不是幸福指数的认定师。幸福是个人的感受。你所羡慕的在当事人那里或者正是其痛苦的。正所谓“你之熊掌我之砒霜”。

如果当事人在炫耀其钱财时的幸福感才是真实,那亦是其选择,讲师硬是将其否定之,何尝不是另一种“以己度人”?

当事人的老公不愿意去面对任何的改变是可以理解的。男性往往更思维化理性化。不管他们的夫妻模式如何,甚至是病理性,但在他们来说,多年成习惯,更具有安全感。

说到文化差异。个人的心理历程与不同地域讲师的心理历程本来就存在差异。台湾社会长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讲求“直接不羁”,而大陆社会从上而下都喜欢“避重就轻”,家丑更不得外扬。所以,当使用暴力时,让人感觉到一种恼羞成怒,或者真被说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