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师教唆幼儿互殴的心理分析

(2010-05-18 21:20:14)
标签:

教育

分类: 亲子教育

近日,新闻报道称汕头某幼稚园中班的二名幼儿教师,教唆一个孩子殴打另一个孩子,其中一位还录下了视频,给了打人的女孩子的母亲看,后来视频被传到网上,众人哗然,这是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行为教给了孩子什么?

视频里,女孩不断地打一个男孩,踩、踹、扯头发、刮耳光,男孩不太懂得还击,只是躲闪和哭泣,旁白是几个女声……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样的心理,才能有这样的行为!?

 

事件无疑会给主角小男孩留下心理阴影。本来孩子之前的打闹和争执是平常事,用平常心态去对待孩子亦能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老师的纵容和其他小伙伴的淡漠会给孩子很多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羞耻,其影响之大不是今天就能看到的。

 

那些漠然观看着的小朋友们,会在潜意识里认同暴力。或者在他们的中的一些家庭里,这样的事件也会上演,所以他们觉得很正常,没有一点受到惊吓的样子,或许在这所幼儿园或这个班集体里,这事情经常发生,他们早已麻木。

 

打人的小女孩,严然一个“小飞女”形象,不知在家里是否亦一样是个小暴力份子,可能性很大,因为这段视频老师会给其母亲看,但其母并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其母亦感到了报复男性的快意?女儿代自己“出了一口气”?

 

很多女性,在未做母亲之前,对于孩子,大部分都会“有点怕”,比如,怕孩子哭闹,觉得孩子“脏兮兮”,对于这样的小家伙不知如何相处等等。这类女性,在不得已要面对孩子时,都表现得有些刻板和僵硬,而做了母亲者,在逗孩子时,会有种母性散发出来,非常自然。经验须从经历中来,我们只能从自己的经验中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无法在内心和孩子亲近,在这个阶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这二名幼师,不仅仅是没有职业道德,可怕的是对于孩子,她们没有起码的爱心,对于弱小者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本性。

 

她们的潜意识里,有着对男性的恨,教女孩子打男孩,而且同类事件不仅发生一次。当看见孩子挨打时,男孩的哭泣让她们感觉到快意,亦是她们想要报复男性的一种另类表达。

 

再说下那名怀孕的幼师,可以知道的是,怀孕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怀孕于她而言是件很麻木的事情,是一件“该做的事”、“糊里糊涂的事”,更谈不上是因爱而生。

 

她们的感受是麻木的,觉得这样的场面“好玩”“有趣”,她们的思维和心是分裂的,从未有过联结。可能在她们的原生家庭中,与母亲在情感上也从未有过联结,看似有着母亲,实则感受不到母亲的存在。当然,从此事之后,由于受到惩处,可能会让她们坚硬的心稍有柔软,但亦无法令她们有切实的心灵之痛。这种心的痛楚,短则几年,长则到老时,才会幡然醒悟,痛哭流涕,为她们曾有过的行为忏悔。

 

判断孩子是否喜爱教师很简单,看孩子在其怀里的表情。如果孩子能感受到对方的爱,那么孩子会非常舒服;如果孩子表现出哭闹和僵硬,那么,可以肯定的,孩子不喜欢对方。有些教师会刻意去讨好家长,在家长面前表现出对孩子的亲昵和热情,但孩子就是躲闪,并有着些许的不安。因为孩子害怕,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怎么会一时一个样?刚才还对我凶巴巴的,现在又笑容满面?家长学会了分辨,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说“老师对你多好,你怎么能对老师没礼貌”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分裂:自己的感受是老师不喜欢自己,但妈妈是爱我的,她的话是对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要选择听家长的还是尊重自己的感受。结果基本上是,孩子会听从权威。因为孩子是弱者,无能力去反抗,而且由于生存的需要(依靠父母),只能否定“真实的自我”。也就有了长大成年后的“我是谁”的茫然和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孕期抑郁症
后一篇:做普通的父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