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2019-03-15 12:44:33)
标签:

转载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山门

双泉庵·通明山
通明山南北走向的山脊,像一道屏风,矗立在张夏镇东侧。山脚下是繁忙的京沪交通大动脉,细心的旅客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能看到山巅峭壁上月轮般的通明洞,引起一阵惊喜。很少有人知道,山麓密林里,闹中取静的藏着一个经历了近600年风雨的古寺。

    在镇上打听去双泉庵的路,大多语焉莫详,其实张夏火车站的尖顶水塔是最好的路标。沿水塔南侧的小径向东里许,一片桃林截断了山路。枝头光秃的隆冬,你尽可穿林而过,春季桃花灼灼照眼时,主人就不太友善了;等到肥桃压弯枝梢的盛夏,紧闭的柴扉后,迎接你的就是小牛似的恶犬了。绕过桃园,寻侧柏林中的旧路继续前行,当脚下的土径变成石阶,离古寺半为坍塌的山门就不远了。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正殿
    双泉庵依山势而建,山门正殿坐东朝西,有石阶影壁分隔成上下两院,禅房多已荒废。下院是干涸的放生池,池旁石壁上嵌着几通碑刻。上院是正殿,殿前有泉池,雨水丰沛的季节,泉池水溢,流入下院的放生池;干旱时,就只有潮湿的青苔附着在池壁。不能确保常年不断的泉水,可能是寺院荒废的原因吧,遥想当年,在这里住持修行的比丘尼们,青灯黄卷贝叶梵音还得洒扫庭院砍柴担水,过的准是十分清苦的日子。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南配殿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北配殿

    双泉庵第一可看的是树。满山的侧柏,只有这里生长着阔叶林。每逢初夏,山门北侧的老桑树,挂满紫色的桑葚;下院的古藤虬曲横斜,铺一地的浓荫;深秋的风头照例属于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染霜的叶片织就金色的树冠,像华盖笼罩着萧瑟的寺院。

    双泉庵第二可看的是碑。那兀立于墙角的、镶嵌于断壁的、横卧于草莽的古碑,或完整或残缺,加上滚落泥中的贔屭断头,散碎檐下的瓦当残片,都向偶至的游人默默诉说着自明朝直到民国的兴衰替代岁月沧桑。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出双泉庵继续上行,钻过密林,是平坦的台地,夏季芳草萋萋,冬季北风白草。举头望去,通明洞近在咫尺,但由台地到山脊的乱石沟十分陡峭,不容你小觑,你必得付出更大的力气、更多的汗水,才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攀上顶峰。待到站在高阔都在丈余的通明洞里,任浩浩山风鼓起衣襟,东望莲台山诸峰拱立,西眺五峰山逶迤苍茫,你才会感叹没有白流的汗水。

[转载]【长清古迹】 张夏镇双泉庵

正殿前的双泉
    尽管双泉庵清幽宜人,是理想的野餐休憩之地,但有经验的山友大都先登通明洞,因为酒足饭饱再去登山,那抬升数百公尺的陡坡,实在让人视为畏途。携登顶后的豪气返回古寺,在浓荫里大可开怀畅饮,直到太阳西斜倦鸟归林,红脸汉子们就该收拾好自己的垃圾,一步一趔趄,扶得醉人归了。

古迹简介:

双泉庵   位于张夏镇张夏村东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处,门朝西北,是四禅寺的下院,正殿前2米并列双泉成两方池,故名双泉庵。该庵自西向东现存门楼、正殿、南配殿。门楼顶瓦已不存,无门。正殿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前出厦,布瓦脊已毁。南配殿结构与正殿相同,院内有龙首碑、龟蚨碑及明至民国的碑碣共8通,碑刻记载较详。该庵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历史较早,明中叶为极盛期,明末遭兵燹,庵堂荒废,清、民国又曾两兴,现保存尚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