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2009-10-30 13:48:28)
标签:

王星记

扇子

扇面

石匾

孙亚青

杭州

杂谈

分类: 集藏天地

慢慢地,这喜欢就生出来了,越来越浓,越来越酽。这正是杭州的路数和味道

    9月29日,中国扇博物馆在杭州开馆。

    选择杭州,和杭州传统手工业名声在全国一向很盛有关。王星记扇是个中翘楚,鼎盛时期,与杭州丝绸、杭州龙井茶并称“杭州三绝”。而自宋代至今,杭州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扇产业文化中心。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rc_4321006291444015230223.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rc_4221006291444484784121.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rc_4321006291444593633825.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下尖忠巷33号,杭州扇业“祖师殿”旧址,这是1995年拆掉时的情景。毛维东/摄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imple_4321006291444281205924.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便面”,又称单门扇,户扇,出土于湖北江陵一卒战国时期的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imple_42210062914441563141720.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中华第一扇,是竹扇,长37cm,出土于江西靖安一座东周时期的墓。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rc_4221006291444750866922.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中国扇博物馆内景 李忠/摄

    国家级博物馆落地开门,实至名归,正是它的好去处。

    扇厂成了一堆焦炭,而那把最大的扇子竟然完好无损

    1994年1月30日,稍微有点年纪的杭州人都能从记忆深处找回那一天。那一天,一把大火,将天工艺苑烧成灰烬。

    没有多少人记得,同一大院的王星记扇厂也成了一堆焦炭;更没有多少人知道,王星记那把最大的扇子——高2.6米,展开后长5米,在那场大火中竟然完好无损。

    这把“神扇”,现在就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扇博物馆里。

    博物馆位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十一期间,开馆之后的热闹是设计者始料未及的,每天万名参观者的流量,也折射出扇子在民间的影响和亲和力。

    熙熙攘攘间,内行者们透过一把把或古朴或轻盈的扇子,读懂背后那一段段或沉重或轻松的历史。

    从《尔雅》“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中,可以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从周武王定制“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中,恍然大悟,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统治者的礼仪之具;从制扇工艺和用料中,了解扇骨的材质形式;再从赏心悦目的扇面上,细细品味画扇、卖扇、藏扇者的心思,想象题扇画扇如何在明清文人中成为一种时尚,看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在扇面上惊才艳羡地挥毫,看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笔惊鬼神地画扇,看老舍等无数无论贵贱者视如珍宝的扇面收藏…………

    于我等外行,在走马观花的热闹中,也可以平添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说辞。

    有一把五彩螺钿扇,扇面比手掌略大,亭台楼阁和人物花鸟雕刻其上,细微到可以看出人物的几许表情。整把扇子的骨架和扇面用贝壳拼接起来,丝毫看不出接缝。啧啧!天衣无缝啊!这等工艺,你想得出来吗?还有一把竹编扇,江西李坳村出土,是我国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此扇为春秋晚期所制,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谓“天下第一扇”。可惜是复制品,要是真品,值多少钱就说不来了。

    喏,再说天工艺苑那场大火吧,整个商场、王星记的全部厂房和原材料都烧了,而那把最大的扇子,除了抢救现场时留下的一些痕迹和污渍,居然好端端的!那扇子还是扇子吗?那是“扇子精”啊,还不赶快到“扇博”去沾沾仙气……

    瞧,就这样,中国扇博物馆提供了几乎所有和扇子有关的知识和话题,从中国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制作沿革,到历代中国扇艺,最后到国外扇艺,日本的,欧洲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你喜欢啥就了解点啥。

    这位看官,你不喜欢啊?不急,慢慢地,这喜欢就生出来了,越来越浓,越来越酽。这正是杭州的路数和味道。

    天天出现在工地上的神秘女子,盯得他们心头发毛

    1995年夏天,现在的维景国际大酒店东侧,一段破败围墙正在拆除。施工的工人们有些纳闷,只要一开工,一位神秘的中年女子就会出现在工地上,目光如炬,状若监工,每日里盯得他们心头发毛。

    中年人叫毛维东,王星记扇厂前副厂长,当时负责筹建扇博物馆。日日蹲点是为了一块石头。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这块石头——“扇业祖师殿”石匾,如今成为中国扇博物馆镇馆之宝。

    石匾重一吨多,进馆时,10名搬运工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它从车上挪到了博物馆一楼大厅的展柜上。整块石匾青石材质,形状像个“凸”字,长350厘米,高90厘米,厚10厘米。正面刻着5个阳雕的正楷字——扇业祖师殿,“祖师殿”三字大一些,“扇业”二字略小,看上去古朴典雅,庄严雄厚。

    这块光绪年间的石匾上记载着杭州扇业发展的历史。


 王星记扇品种繁多,有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象牙扇、女绢扇、戏曲扇、旅行扇、儿童扇等十五大类,几千种花色,最大达3.3尺,最小的只有3寸。其中以“三星牌”黑纸扇最为有名。它的扇面采用临安于潜桑皮纸,诸暨柿漆,福建建煤,经过大小86道工序精制而成。要把它放在烈日下晒、冷水中泡、沸水中煮,各经十多个小时,取出晾干,不折不裂,平整如初,端的是一把好扇。这种扇子,既可拂暑取凉,又可遮阳蔽雨,因而有“半把雨伞”的美称。

    檀香扇的扇面和扇骨都用檀香木制成,88道工序,原辅材料全是绿色产品。胶是黄鱼鳔熬制而成,扇面上的漆是用高山柿子腐烂之后做就,钉子是牛角的,竹子是生长在广西云南的野生棕竹。扇存香存,保存十年八年,扇起来依然清香阵阵。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扇子生产厂家日渐式微的当下,王星记一骑绝尘,销量、赢利能力居全球扇业第一,“品种齐、花色多,东边不亮西边亮”是被总结出来的主要原因。不过,孙长青承认,不用机器,全程手工是王星记获得扇业唯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原因,也是王星记这些年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并独领风骚的根本。

    以扇面为例,王星记扇的扇面装饰,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多样,他们经常请艺坛名家题诗作画,同时该厂的数十名书画艺人,研究古今扇面书画艺术的颇多,手法娴熟,技艺精湛,无论神话故事、人物形态、名胜风光、峰峦叠石、曲溪流水、村舍楼阁、名花异草、瑞鸟珍禽都能入画;从书法来说,正、草、隶、篆,样样俱全。

    老艺人朱念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用真金书写扇画,是中国微书纸扇的创始人。近些年来,他先后在扇面上书写出《千字文》、《金刚经》、《西湖诗词》、《唐诗二百首》,还创作了《唐诗万字扇》等。王星记青年艺人金岗,竟在一把一尺多长的普通纸扇上书写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全文,共57430字,成为当今世界字体最小、字数最多的一把纸扇。他们把文美、字美、扇美巧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扇中之扇。

    他们扇的不是风,是文化

    “机器做出来的扇子是坚硬的,没有生命力的,王星记扇每个程序都是手工操作,有情绪、有思想、有文化、有血有肉的啊!”在孙亚青的眼里,王星记的扇子是有生命的。

    “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以微寒”,当扇子的驱暑功能淡化后,杭扇可持续传承和发展下去的思路已经很清楚。

    “做扇子就是做扇文化,卖扇子就是卖扇文化,”孙亚青如是说。

    扇子附加上文化,显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而在今天,人们还钟爱扇子,难道不是缘自那种深沉的文化情结吗?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轻轻挥动洁白的羽毛扇挥来东风,挥来满船的箭,挥来蜀国的一分江山;汉钟离袒胸露腹,轻摇芭蕉扇,怡然自得,大俗大雅;济颠和尚背插破蒲扇,腰悬酒葫芦,似醉亦醒。扇子已经成为他们形象和传说本身的一个特征,又怎么分离得了?

    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绝世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东晋桃叶的《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是对王献之的深情盟约;秦淮河边的李香君,斑斑血迹在扇子上染就朵朵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一把扇子,映射出个人的际遇和历史的沧桑。

    扇子,出现在各种人的手中,说书人,如田连元;说相声的,如郭德纲;棋士,如马晓春、古力;书画家,执扇者更多。扇子之于他们,是道具,是品位,是某种象征。他们扇的不是风,是文化。

    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民间传说,代代相传;字画扇面,惊才艳羡。杭扇,在文化阳光的抚照下,正开足马力,前进,狂奔,撒野,传承。

    这是迄今为止属于杭扇最好的时代。(余加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