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imple_42210062914441563141720.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中华第一扇,是竹扇,长37cm,出土于江西靖安一座东周时期的墓。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10/29/xinsrc_4221006291444750866922.jpg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TITLE="杭州扇子记 中国扇博物馆字画扇面的惊鸿一瞥" />
中国扇博物馆内景
李忠/摄
国家级博物馆落地开门,实至名归,正是它的好去处。
扇厂成了一堆焦炭,而那把最大的扇子竟然完好无损
1994年1月30日,稍微有点年纪的杭州人都能从记忆深处找回那一天。那一天,一把大火,将天工艺苑烧成灰烬。
没有多少人记得,同一大院的王星记扇厂也成了一堆焦炭;更没有多少人知道,王星记那把最大的扇子——高2.6米,展开后长5米,在那场大火中竟然完好无损。
这把“神扇”,现在就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扇博物馆里。
博物馆位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十一期间,开馆之后的热闹是设计者始料未及的,每天万名参观者的流量,也折射出扇子在民间的影响和亲和力。
熙熙攘攘间,内行者们透过一把把或古朴或轻盈的扇子,读懂背后那一段段或沉重或轻松的历史。
从《尔雅》“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中,可以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从周武王定制“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中,恍然大悟,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统治者的礼仪之具;从制扇工艺和用料中,了解扇骨的材质形式;再从赏心悦目的扇面上,细细品味画扇、卖扇、藏扇者的心思,想象题扇画扇如何在明清文人中成为一种时尚,看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在扇面上惊才艳羡地挥毫,看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笔惊鬼神地画扇,看老舍等无数无论贵贱者视如珍宝的扇面收藏…………
于我等外行,在走马观花的热闹中,也可以平添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说辞。
有一把五彩螺钿扇,扇面比手掌略大,亭台楼阁和人物花鸟雕刻其上,细微到可以看出人物的几许表情。整把扇子的骨架和扇面用贝壳拼接起来,丝毫看不出接缝。啧啧!天衣无缝啊!这等工艺,你想得出来吗?还有一把竹编扇,江西李坳村出土,是我国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此扇为春秋晚期所制,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谓“天下第一扇”。可惜是复制品,要是真品,值多少钱就说不来了。
喏,再说天工艺苑那场大火吧,整个商场、王星记的全部厂房和原材料都烧了,而那把最大的扇子,除了抢救现场时留下的一些痕迹和污渍,居然好端端的!那扇子还是扇子吗?那是“扇子精”啊,还不赶快到“扇博”去沾沾仙气……
瞧,就这样,中国扇博物馆提供了几乎所有和扇子有关的知识和话题,从中国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制作沿革,到历代中国扇艺,最后到国外扇艺,日本的,欧洲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你喜欢啥就了解点啥。
这位看官,你不喜欢啊?不急,慢慢地,这喜欢就生出来了,越来越浓,越来越酽。这正是杭州的路数和味道。
天天出现在工地上的神秘女子,盯得他们心头发毛
1995年夏天,现在的维景国际大酒店东侧,一段破败围墙正在拆除。施工的工人们有些纳闷,只要一开工,一位神秘的中年女子就会出现在工地上,目光如炬,状若监工,每日里盯得他们心头发毛。
中年人叫毛维东,王星记扇厂前副厂长,当时负责筹建扇博物馆。日日蹲点是为了一块石头。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这块石头——“扇业祖师殿”石匾,如今成为中国扇博物馆镇馆之宝。
石匾重一吨多,进馆时,10名搬运工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它从车上挪到了博物馆一楼大厅的展柜上。整块石匾青石材质,形状像个“凸”字,长350厘米,高90厘米,厚10厘米。正面刻着5个阳雕的正楷字——扇业祖师殿,“祖师殿”三字大一些,“扇业”二字略小,看上去古朴典雅,庄严雄厚。
这块光绪年间的石匾上记载着杭州扇业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