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篮子

分类: 散文 |

家乡人说的“馍篮子”,指专门盛馍用的篮子。
“馍”,《辞海》注“是方言说法”。如此说来,“馍”这个方言就包括我家乡了。老家人说的馒头、花卷、锅贴、窝窝头等,可统称为“馍”。
我小时候,农村人家家户户有馍篮子。为防鼠患,村民多把馍篮子吊挂在梁上。有人家的馍篮带有盖子,人称“气死猫篮”。这话是说,猫咪想偷吃篮子里馍都办不到。
我家馍篮是竹编的。篮子能盛五升粮食,妈说是“五升篮”。我家馍篮子里常年盛的都是粗粮杂面窝窝头。生活好一点的人家,馍篮子里会有黑、白两面花卷。那时,我村上常年能吃上白馍人家是没有的。当时,不管黑好只求吃饱,是农村普遍人家的追求。
我有个玩伴叫金贵,是比较富裕人家的孩子。一次,我啃着黑面窝窝头去找金贵玩。他家馍篮子里有黑白面花卷和白馍。金贵说,白馍是他妈特意为他蒸的。金贵吃白馍,我啃黑窝窝头和人家没法比,我借故走开不跟他玩了。
有年春天,妈从地里回家发现刚蒸好的10几个窝头被人偷光了,妈眼含着泪半天没说话。这时,一个讨饭老太太来要饭。我没好气地轰她走。妈说我不懂事,拿了两个胡萝卜给老人家。事后妈说,人都会有难处,别看不起穷人。妈这话我一直记着。
红薯产量高,我爹年年种红薯。没粮食吃时,我家馍篮子里只有蒸红薯。整天吃红薯,我胃里不好受。大饥饿那年代,妈去黄河滩采草籽,理净晒半干磨成面蒸成草籽饼子,这就是一家人吃的“馍”了。我大伯绰号叫“有馍”,因大伯口头常说“篮里有馍”。大伯说这话一是表明他有吃的。二是大伯借这话也表达他办事“有主意、有办法”。
我童年时,大人逗孩子玩常说:“我去提你家馍篮子。”小孩子一听不愿意会哭闹阻止。“别哭,别哭,”大人忙哄孩子说,“我不去提你家馍篮了。”孩子会停止哭闹。有一次,有大人跟一四五岁小孩说,我去提你家馍篮子。那小孩说,俺家馍篮里全是屎。大人忙说,那我就不去提你家馍篮了,留给你家人自己吃吧。这成了村民中的笑料。
我生于1943年,那时候兵荒马乱。41年淹、42年旱、43年秋闹蝗灾。一连三年的大灾,哀鸿遍野到处是饥饿逃荒的要饭人。讨饭人破衣烂衫,胳膊上挎着馍篮子,手里拿着根打狗棍。我听妈问讨饭者,您是哪里的?很多人的回答“徐州的”。徐州在哪里?当时我不知道。我想道的是,难道徐州地界饥荒比俺这里更严重?
连年的灾荒,人说是“大变景”。哥的玩伴二牛挎提着馍篮讨饭去了。二牛要饭有些收获,他打趣说:“要够三年饭,给(我)个县官都不干。”哥回家跟妈嚷嚷他也想去要饭。听哥话妈泪汪汪的。事后妈跟我说,我不想让你哥弄个“穷要饭的”赖名声,担心他长大不好找媳妇。
一天饿得厉害,我去馍篮子里拿馍吃。篮里没馍,有几个茄子。妈说,咱没麵吃了,都吃茄子吧。人饿了什么都好吃,拿着茄子吃到嘴里,我觉得还行。从此,我常拿生茄子当馍吃。
前几年我看了一部电影叫《1942》。那电影演的是1942年天灾人祸中的河南省延津县发生的灾难。我家乡阳武县和延津县比邻,灾难一个样。叔说,电影里演的1942年延津县那惨象在咱这里也是社会实情。听这话我想到,在那样凄惨的社会里我一家人是怎么活过来的?
如今,农村人的馍篮子消失了。人们常吃的馍都放在冰箱里。
我家馍篮子的经历,实在是饱含苦难的一页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