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论文纵览 |
高蓓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商业银行2001年至2012年期间的季度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说,资产证券化活动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具体影响机制是,资产证券化活跃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本比率越低,同时资产收益率越高;第二,从证券化产品类别来看,ABS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而MBS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分时段来看,资产证券化在发展初期通过提高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能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但在发展中后期,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有负面影响。本文研究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主要启示包括:第一,在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风险,并加强相应监管;第二,我国可利用资产证券化化解商业银行大量潜在不良资产;第三,应充分吸取美国教训,警惕资产证券化过快发展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下降。
与国内外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包括杠杆率渠道和收益率渠道,并从实证角度给予验证。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活跃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本比率越低,资产收益率越高;其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区分不同类型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不同时段等。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活动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其中ABS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MBS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此外,资产证券化在发展初期通过提高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能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但在发展中后期,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有负面影响;第三,利用双重差分(DIF-in-DIF)方法来考虑金融危机对资产证券化银行和非资产证券化银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资产证券化银行的影响更大;最后,研究了资产证券化活动对非资产证券化银行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活动对非资产证券化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研究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主要启示包括:
第一,虽然在发展初期,资产证券化可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但中长期来看,资产证券化在提高商业银行ROA的同时,将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因此,对资产证券化活动必须保持客观认识,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对资产证券化活动的监管,包括限制资产证券化的衍生链条、提高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规定股权级证券化产品的自留比例、对自留的股权级证券化产品规定更高的风险加权系数等;
第二,考虑到资产证券化活动在发展初期能够提高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因此我国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化解商业银行大量潜在不良资产问题。这一实证结果所支撑的政策建议与我国政府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活动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第三,虽然发展初期,资产证券化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但长期看,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为负面,而这与资产证券化过快发展后导致的商业银行逆向选择有关。因此,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充分吸取美国经验教训,保持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警惕资产证券化的过快发展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下降。
尽管迄今为止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规模不大,但2014年已经呈现显著上升态势。未来随着国内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新常态,受制造业产能过剩与房地产行业调整影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很可能呈现快速攀升态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更加市场化的坏账处置机制,资产证券化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但在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为中国金融业服务的同时,有效识别和化解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风险,对维持金融稳定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