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约稿,尚未发表,谢绝转载
2012年第4季度,随着美欧日英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香港开始面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巨额资本流入使得港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港币与美元之间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政府从10月下旬起,被迫连续进入汇市干预,抛出港币买入美元。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香港金管局向汇市注入的港币资金已经超过600亿元。
由于金管局没有对外汇市场干预进行完全的冲销操作,外汇占款的增加造成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与资产价格的迅速攀升。2012年第4季度香港的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速为3.7%,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内地。2012年前10个月香港私人住宅价格飙升了23%,甚至要比1997年的历史高位还要高出30%。恒生指数也由2012年6月底的19442点上升至12月底的22657点,上升了17%。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至今,香港已经面临过几轮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为维持港币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金管局的干预行为一方面造成外汇储备上升,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加剧了通胀压力与资产价格泡沫。而资产价格泡沫会对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影响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香港政府是否应该放弃联汇制,再一次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周期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然而,一旦实施货币局或联系汇率制这样的刚性固定汇率制,就意味着该国放弃了制定鼓励货币政策的权利,而将货币政策制定权拱手让给了锚货币的发行国。换句话说,香港事实上引入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但香港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出现不同步时,香港就要承担缺乏独立货币政策的代价了。例如,在当前情况下,美联储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而出台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而为了维持物价与资产价格稳定,香港金管局本应该加息,但加息会进一步冲击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性。货币政府放任自流的结果,自然是通胀与资产价格泡沫的肆虐。
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香港的经济周期越来越与中国内地同步,而与美国经济周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从这一点出发,香港至少应该在中期内放弃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
然而,迄今为止香港金管局都一直声称不会放弃联汇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一个自由港,没有资本账户管制、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政策具有高度的可预期性。港币与美元挂钩,消除了香港金融产品与美元计价金融产品之间的汇率风险,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功不可没。在没有找到更理想的汇率制度之前,放弃联汇制意味着要冒很大的风险。
短期内香港政府不会放弃联汇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未必能找到更合适的汇率制度。对一个小型经济体而言,实施自由浮动是不合算的。盯住人民币的选择,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甚至资本账户全面开放之前,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仿效新加坡盯住一篮子货币,未必能够显著降低有效汇率的波动性。实行浮动区间、货币篮与爬行升值的BBC制度,固然可能改善香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产生的汇率风险可能损害香港作为转口贸易中心的角色。
因此,尽管从中长期来看,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但从路径依赖、维持国际金融中心与转口贸易中心地位的考量、一时难以找到更为适宜的替代性制度等角度来考虑,则短期内香港政府很难放弃联汇制。
加载中,请稍候......